•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吉利汽车:宁可死在转型路上

2014-07-01 14:27:04 中新网
   宁可死在改革路上,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这是俞敏洪成功的哲学,今天,却让我们在自主品牌吉利汽车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吉利如此坚守转型改革的思想呢?

   自主品牌今年在销量上的表现差强人意,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开始加入转型的阵营,吉利便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吉利汽车的销量为3.05万辆,同比下滑22.02%,1~5月,吉利汽车的累计销量为15.54万辆,同比累计下滑27.73%。

   如此惨烈的局面对于吉利来说,必须面临着壮士断腕的抉择,转型便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是吉利的转型之路,似乎走的并非十分顺利,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看到了吉利的坚守。

    三品牌归一,收缩战线

   要说今年吉利最大的变动,非三品牌合一莫属。2014年4月18日,吉利汽车公布了最新的品牌战略,帝豪、全球鹰、英伦三个子品牌汇聚为统一的吉利品牌,自此吉利上演了分久必合的戏码。

   三个子品牌回归母品牌,吉利此番的做法究竟意欲何为呢?是为了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发展,中国民族证券首席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对中国经济网说。

   但是三个品牌归一之后,吉利的境况并不好。各品牌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英伦销量同比下降30.6%、帝豪销量同比下降32.8%、全球鹰销量同比下降44.3%。很多人认为这是产品升级与体系改革初期带来的“阵痛”,但是,这种阵痛目前似乎还在延续,而且势头依旧未减。“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变势必会带来销量的短暂下滑,奇瑞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件,自主品牌已经不再处于多点开花的时期,品牌回归有助于力量凝聚,”曹鹤表示。

   尽管就5月份的销量数据而言,这种阵痛仍旧困扰着吉利,但是吉利丝毫没有放弃品牌回归,转型改革的念头,坚信收缩战线是必然要走的发展之路。

    着力发展B级车,打造品牌地位

   吉利EC7曾是2013年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车,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可是,吉利远不满足于此,想要寻求改变,坚持绝不死在成功基因里。

   事实也证明了吉利的判断,吉利EC7在2014年持续出现负增长。5月,吉利EC7的销量为9481万辆,同比下滑35.95%,1~5月,吉利EC7的累计销量为5.41万辆,同比累计下滑25.98%。

   曹鹤表示,自主品牌的昙花一现是常有的事,很多的车型在消费者新鲜劲儿一过,都会出现销量的大幅下滑。

   就在此时,吉利的发展势头发生了转向,新车规划中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重点打造的新车是定位于B级的KC系车型。随着合资品牌价格走低,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正在丧失。此时此刻,吉利更渴望推出能够塑造品牌的产品,也把重点放到了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原来的优势市场必将在产品转型之后慢慢转变。

   曹鹤表示,产品线向上延伸是自主品牌都想要尝试的,这样才是提高利润该走的路,这和吉利几年前和沃尔沃合作开发平台等等策略都是吻合的。

   这种转变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符合国家对于自主品牌的倡导,永远满足于低附加值产品带来的收益显然不是一个适合长久发展的态度,目前的吉利已经过了需要廉价产品打天下的阶段,产品线向上延伸的愿望是越来越强烈。

   虽然吉利EC7在A级车领域很成功,但是一味的走这种廉价路线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发展方式,着力发展B级车,打造品牌地位,是吉利必须要做的转型。

    借助沃尔沃技术,不盲目追小型SUV热

   吉利汽车公关总监杨学良表示,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切换出现了问题。产品切换出了问题,是指吉利汽车从去年开始推出新车型和对现有车型的更新速度明显放缓,导致现有车型竞争力的下降,又没有新车型的拉动,所以整体销量持续下滑。

   这和吉利的赵福全担任技术副总期间的做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赵福全在任期间,帮助吉利集团梳理了技术产品研发体系,但是他并没有开发出几款市场认可的车型,这也是对他离开吉利集团的普遍猜测。

   赵福全走后,有关吉利将要推出新产品的消息层出不穷,尤其是和沃尔沃合作越来越密切之后,借助沃尔沃技术推新产品成了吉利的重大转型。

   但在新车型还未诞生之时,车市突然刮起了一阵小型SUV热潮,很多的品牌加入其中。唯独吉利依旧坚持着和沃尔沃合作,提升技术的转型,并未涉足这个领域。

   很多的人觉得吉利不该错失这次发展小型SUV的机会,曹鹤却表示,小型SUV的热潮是短暂的,车企最该做的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吉利汽车的方向就是坚定的,很多失败的人都是死在了成功的路上。因为成功的路程很长,诱惑很多,在路上,你会被怀疑,甚至被否定,但你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吉利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路上的荆棘还有很多,希望吉利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前行。(记者杨昕艳)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