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家车企被清退新能源市场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史建一 )11月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公告,2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12个月及以上未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被工信部特别公示,名单包含乘用车及商用车企业,其中不乏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华晨汽车、长安标致雪铁龙等知名汽车企业。
公告指出暂停受理这些企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申请移出特别公示的企业,需通过39号令《准入审查要求》的考核。
中国质量新闻网注意到,今年的9月份,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对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通知表示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名单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本批名单共有30家企业。对比正式发布的“特别公示”中国质量新闻网发现,广汽本田、长安铃木、山东丽驰三家车企在最后时刻通过了审核,未被列入“黑名单”。
随着公告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新能源资质专项清理正式启动。本次上榜的27家企业需通过39号令《准入审查要求》的考核才能恢复其新能源生产资质,该考核包括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一致性保障、售后服务及安全保障等四方面的能力。如果审核未通过,相关企业不仅将面临撤销新能源生产资质的风险,而且对于已经进入免税目录的车型也将被剔除。按照工信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公告,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后12个月内无产量或进口量的车型,将从《目录》中撤销,并不再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
近些年,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众多汽车企业加入到与时间赛跑中,这也致使企业在最初制度还相对不完善时便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然而在获得相应生产资质后,企业的“不作为”又直接导致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与生产停滞不前乃至原地踏步。而此次公告的发布则是通过政策倒逼的方式,鞭策企业加快新能源产品的投入、研发及生产。
政府通过适时的资质清理,不仅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环境,同时也将给有实力的后来者留出发展机会。对梳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整治新能源产业的散乱局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今年6月12日起,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进入后补贴时代,而整体汽车市场则提前进入了冷冬,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异常迅猛,成为车市中一枝独秀。然而,在新能源车热的背后亦隐藏着各种危机,近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亦发布信息表明,该局针对新能源汽车问题的调查启动了多次调查,并进行了5次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的召回。相信在多部门联合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管理,经过数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将逐步走向市场,成为汽车市场消费的新热点。
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
序号 | 企业名称 |
1 | 天津天汽集团美亚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2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3 |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4 | 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 |
5 | 西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6 | 湖南恒润汽车有限公司 |
7 | 芜湖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8 | 天津市华夏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
9 | 山西皇城相府宇航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10 | 沈阳森源艾思特福汽车有限公司 |
11 | 牡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12 | 中航爱维客汽车有限公司 |
13 | 盐城中威客车有限公司 |
14 | 宁波波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15 | 杭州越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16 | 金华市时空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 |
17 | 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
18 | 安徽冀东华夏专用车有限公司 |
19 |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
20 | 普天新能源汽车(山东)有限公司 |
21 | 中上汽车有限公司 |
22 | 青岛海隆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23 | 湖南恒润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24 | 广东云山汽车有限公司 |
25 | 重庆五洲龙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26 | 一汽(四川)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
27 | 四川国宏汽车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