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新闻>>焦点新闻

让科幻走进现实 长安汽车对话“三体世界”与航天科技

2023-03-01 14:17:48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安宇航)2月28日,长安汽车携手航天专家,共同直播“超级玩家带你狂飙三体世界”。本次活动邀请航天科普工作者王君毅与长安深蓝工程师邓清鹏做客长安汽车直播间,探讨未来汽车科技技术,感知科学的发展与奥秘,共话“三体世界”与科技未来。

以想象对话未来,突破人类想象边界

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漫游世界”。《三体》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之作,凭借深邃的科技创想构建了一个壮阔的新宇宙。长安汽车与“三体宇宙”联合,以科技为主基调,实现了从品牌定位到价值观的高度契合。

航天科普工作者王君毅对《三体》的评价是它既包含了宇宙社会学,科技发展与进步,更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从宏大的宇宙视角看到更高维的文明,《三体》给予我们这一代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多的启发。

随着ChatGPT(聊天机器人程序)技术的日渐火爆,AI社会化的认知可能与其技术发展本身同样重要,直播间首先讨论了“AI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与边界”。

航天科普工作者王君毅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长安深蓝工程师邓清鹏则更生动地举例:“AI机器人可以说出‘好痛啊’这句话,但它无法理解‘痛’这个概念,因为它没有身体的感官。”

让科幻照进现实,让科技走向大众

直播间第二个互动话题就围绕着包括新材料应用、安全、智能等新技术展开。目前,航天领域应用较多的新材料,诸如高模量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赋予了航天飞行器坚固的身躯。对新能源汽车而言,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同样重要。据长安汽车介绍,深蓝SL03电池模组之间的防火垫隔热材料采用了航天级隔热材料。长安深蓝工程师邓清鹏介绍:“长安深蓝后续的规划中,一些车型可能会考虑采用碳纤维材料,获得车身的高强度与轻量化。”

在航天领域,载人航天火箭设计了前、中、后三个环节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在火箭发射之前,有类似滑梯的逃生通道;发射后120秒之内的危险时刻,中国航天逃逸塔可以保障低空阶段的人员安全;120秒之后称为无塔逃逸,一旦有危险,飞船会主动和火箭分离,进行自行避险。

在汽车领域,深蓝SL03安全保障同样分为三个层面:在整车安全上,满足高标准碰撞安全设计;在电池安全层面,iBC数字电池管家能有效规避电池热失控;在驾驶安全层面,配备了十余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集成IACC自适应续航、360度全景影像、AEB 自动紧急刹车功能以及车道保持功能等,协助用户时刻关注路面状况,保障行车安全。

近些年,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发展快车道,航天领域在该方面可谓“老司机”。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自主交会对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自主探测并着陆火星等,均应用了智能自动驾驶系统。

反观汽车领域,深蓝SL03搭载的智能泊车系统APA7.0具备远程挪车、遥控泊车、记忆泊车以及NID3.0高阶辅助驾驶。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新一代L4级自动辅助驾驶技术,预计到2025年实现量产。

新能源革命,未来技术指日可待

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对能源的持续探索,围绕“能源”话题,双方也展开了精彩的互动。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主人公罗辑醒来时,发现汽车没有用燃油或电池,还以为人类已经发明了永动机,实则是无线充电技术的广泛应用。

何为无线充电?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形成供电场,在此范围内,任何用电设备都可以用天线或电磁共振线圈来接收电能。例如,我们的手机已经实现无线充电技术。

既然手机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技术,对于汽车而言也指日可待。对此,长安深蓝工程师邓清鹏回答:“我们已经开发出无线充电的样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无线充电不再只存在于实验室,而是落到生活实处的新科技。”

一直以来,航空航天科技都在逐渐应用到民生领域,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以深蓝SL03氢电版为例,它是一台氢燃料电池轿车,CLTC工况下,百公里氢能耗只需0.65kg,就可实现1kg氢气发电20.5度的高发电效率。

虽然目前国内的氢能源使用条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长安深蓝的提前布局,或许会对未来汽车氢能源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观察】

一直以来,国人步履不停投身于宇宙探索,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再到质的飞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的发展同样如火如荼,已经全面领跑世界。对于现阶段而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至关重要。此次长安深蓝与航天、《三体》对谈,不光是剖析汽车行业的发展,更是对未来汽车科技技术的一次展望。相信随着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长安汽车或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具科技气息的产品。(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