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消费指南资讯
当前位置:>>消费指南资讯>>食品安全

自热食品,要美味更需要安全

2021-06-28 09:57:26中国质量新闻网

不用起火、无需炊具,只要一杯清水加上简单操作,一份可口的饭菜就完成了。自热米饭、方便冒菜、自热火锅、自热粉丝……这些自热食品因方便的操作和良好的口味,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

不是“黑科技”

超市中见到的自热食品,其实是由军用食品衍生而来的。它最初是针对受大风、沙尘、雨雪、低温等不利气候影响,不便使用明火或禁止使用明火的情况下解决食用热食需求而设计的。

所谓“自热”,其实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热量,将预加工好的食材加热。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晓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热食品的自热包最初使用的是生石灰,加水反应放热。随着技术进步,现在普遍使用的是铝粉、镁粉、氯化钙混合自热包。自热包一般是一次性使用,现在民用自热包主要成分包括:活性炭、氢氧化钙、铝粉、碳酸氢钠,铁等,加水即可发生反应产生热能。

种类丰富多样

现在市面上的自热食品,不仅涉及多个品牌,种类也多种多样,米饭、面、麻辣香锅、火锅等,价格在十几元到三四十元不等。

自热火锅 自热火锅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盛放食材,下半部分则是自热包和水,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只需要将食材包打开放到上半部分的盒子里,将水和自热包放入下半部分的盒子内,等待10~20分钟,美味的火锅即可食用,且这种自热火锅的温度能够保持1~2个小时。

自热米饭 除了自热火锅外,自热米饭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它体积比自热火锅小,更方便携带,比较适合户外探险的驴友或者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

自热米饭中的食材有菜包和米饭,米粒一般是脱水后的熟米饭,菜色品种很多,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大多自热米饭会有两个水包,一个是加到米里的,和家里用电饭煲类似;另外一包水是加到发热层的,在米饭完全热好后再加入菜包就可以食用了。

虽然自热米饭十分方便,但建议最好不要长期食用,而且食用时可搭配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以保证膳食营养摄入均衡。

自热面条 有点类似于泡面的设计,里面有一份面和调料包,以及一份加热工具。直接把面、调料和水放进上盒内,然后在下盒的自热包上浇上水后等待15分钟即可。相比于泡面的好处是,就算是凉水也可以被加热。

自热米线 自热米线的口味也比较丰富,有香辣牛肉、酸辣牛肉、香菇炖鸡、红烧牛肉等等,而且大多产品会标上非油炸来吸引消费者。自热米线中的食材主要是米线和多种调料包,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去选择。

自热烧烤 在自热食品中,最让人好奇的可能就是自热烧烤了。它的原理与自热火锅基本相同,烧烤里面有自热包,只要加入热水就会变热。自热烧烤里面的食材比较丰富,一般会有蔬菜包、菌菇包、肉包以及烧烤秘料包,只要把这些材料全部放到盒里,再在自热包上加水,这些食材很快就会变熟。因为有各种烧烤酱包,完全可以媲美传统烧烤的味道。

不要忽视安全

自热食品虽然操作简单,但也要注意安全。一旦自热包发生破损或膨胀,极易引发危险。因此,在享用自热美食时要以安全为重,多加注意:

1.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提示内容操作。注意在加热过程中将透气孔打开,这样才能让自热包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加热食品,以免造成爆炸、蒸汽灼伤等意外伤害。

2.自热包发热时可达到90℃以上,直接接触可造成烫伤。在加入水后,自热包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水温可以达到9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手触碰,要等自热包充分反应后温度冷却下来再食用。

3.远离火源。自热包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微量氢气,一旦遇上火源,如点烟、开空调、发动发动机等,都有爆燃隐患。

4.重视产品包装。由于化学反应的过程会产生高温,如果塑料包装里含有杂质,就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分解出来,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最好在正规渠道购买大品牌商品。

5.小心玻璃台面。随着天气渐冷,在家吃自热火锅注意不要放在玻璃茶几或桌面上,避免温差过大导致玻璃碎裂,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更不容忽视。

6.妥善处理垃圾。使用后的自热包要避免大量堆积或与水接触。此外,自热包反应后的废渣中有不少物质碱性比较强,处理不当会对土质、水质产生影响,所以应当按有害垃圾处理,否则会带来一定的污染隐患。

7.乘坐火车和飞机不可携带。自热食品中的自热包主要成分氧化钙和铝粉,含量均在40%左右,属于“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其成分属危险化学品”,在运输中属于危险货物,乘坐火车和飞机不可携带。

除了安全问题外,因自热型食品营养并不全面,其中虽然含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等,但是含量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人们对膳食营养的所有需求,所以不宜长期食用,偶尔食用时最好搭配水果和蔬菜。

(责任编辑:莳伊)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