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2月7日电(记者张琴)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宣判,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属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所有,百事可乐公司应停止使用并返还配方及生产工艺等资料。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品牌之争首轮获胜。
据介绍,合资前,天府可乐占全国可乐饮料八成市场份额,在全国有108家分厂,年利税7000万元,纯利润约1000万元,总资产近亿元。1994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合资公司未遵守生产天府可乐占50%份额的承诺,逐年减少天府可乐生产,到2005年时仅1%。与此同时,合资公司累计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中方公司未分得一分利润,成为特困企业的天府可乐集团于2006年出售全部股份,至此百事控股94.4%。
2009年,天府可乐集团向法院提起诉讼,百事可乐公司先后两次申请异议。百事可乐公司认为,合资经营合同明确规定,纠纷协商不能解决时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法院无管辖权。此外,百事公司一直在根据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的决策生产天府可乐全套产品,天府可乐集团在股权转让后无权干涉百事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
天府可乐集团向法庭提供了相关合约、文件、证明材料及实物等证据,百事公司进行了举证和辩解。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百事公司对法院管辖权异议已裁定被驳回,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是属于天府可乐集团的商业秘密,合资时也未作价入股合资公司,百事公司应停止使用并返还。
此外,对天府可乐集团提出的百事公司侵犯商业秘密并要求民事赔偿的诉讼请求,法院以缺乏事实证据予以驳回。
据悉,天府可乐集团还将就商标返还和合同无效继续向百事公司提起诉讼。
天府百事恩怨反思:八大民族品牌饮料集体沦陷
情已断,怨难了。国际饮料巨头百事可乐(以下简称百事)和打着民族品牌旗帜的天府可乐(以下简称天府)间的纷争最近又有了新动向。日前,天府状告百事一案在重庆市五中法院进行了非公开审理,审理结果将择日公布。据悉,天府方面此次诉讼的理由是“长期非法占有技术秘密、侵犯商业秘密”,这就是被外界称作的“一个配方引发的官司”。事实上,这也是该案今年第二次开庭,4月22日,双方已在公堂上对簿过。
“姑且不论相关审判的具体结果如何,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民族品牌的觉醒——意欲打破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垄断。”9月5日,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律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相较被动而言,民族品牌选择主动出击或许是更好的办法。总体来看,天府与百事之争有其可借鉴之处。”
恩怨16年
所有的“怨偶”最初也许都有过爱情,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也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婚姻”。1994年,百事与天府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重庆百事天府公司。资料显示,当时,百事以现金出资1070万美元,天府则以土地、厂房和生产设备(折价730万美元)算为出资。按照双方的约定,合资公司生产的天府可乐应不低于总饮料产量的50%。
但让天府方面未料到的是,在成立合资公司后,原先拥有75%以上市场份额,且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八大饮料厂之一的天府却连年亏损,销量更是逐年骤降。最终,天府品牌在市场上几近绝迹。同时由于债务缠身,2006年,天府方面将持有的所有股权以1.3亿元的价格出售给百事公司,自己则变成重庆市的特困企业。
“联姻”的结束也是双方正式交恶的开始。
2008年,天府踏上了追讨品牌之路。2008年11月,天府方面曾给《国际金融报》发表声明称:“自2008年10月15日以来,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前后累计向百事公司方面寄送6次正式的公函与律师函,但百事公司不予理会。”百事相关负责人则多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回应:“不对任何天府百事之争及相关的传闻作任何评判。”
“正是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天府才决定正式诉诸法律。”昨日,曾参与天府相关决策和讨论的和君创业咨询公司总经理汤浩对记者介绍说,“在多方面研究后,我们将诉讼的要点集中在天府可乐的配方上。这也就是此次天府诉讼百事的具体由来之一。”
胜亦堪忧
据悉,在当初的市场竞争中,天府可乐就是凭借着独特的中药配制可乐的秘方才取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如今,这个早已为人们所淡忘的配方成为了双方诉讼取胜的关键。
在汤浩看来,在配方归属问题上,天府方面有充足和非常确凿的证据,“因此,仅仅就此次诉讼而言,天府方面的胜算很大”。但汤浩没有向记者透露具体细节。
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总经理钱黄此前曾表态称,在天府公司与百事公司合资过程中,其出资中并未包含“天府可乐”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等技术秘密及技术档案,但外方控制的合资公司却长期非法占有天府公司所有的科技档案,其中包括“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档案,擅自长期生产“天府可乐”。
同时,天府还要求百事赔偿因使用上述技术秘密造成损失的100万元。而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则认为,百事在合资后全力推广百事品牌,步步为营,终将天府品牌扼杀。
但蹊跷的是,百事公司到目前为止都未作官方回应。本报记者近期也多次联系百事公司,同样未得到任何答复。
“如果一切顺利,这场诉讼只是天府方面的第一步。”汤浩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天府将从多角度全方面对百事进行诉讼。事实上,钱黄日前曾介绍,将分6步对百事进行诉讼,分别是商标、合同还有经营等方面采取的“不正当手段”等。
“但即使天府本次取得了胜利,又能怎样?”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天府想要卷土重来、达到以前的市场知名度,乃至扳倒百事在重庆市场中的份额绝非易事。
汤浩亦坦言,除了诉讼之外,天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分析人士对媒体表示,“追讨品牌是以国资委布局区域品牌、保护民族品牌为出发点,政治层面的意义远高于经济层面。而除非天府在回归市场后开拓更多的产品,并抢占饮料业细分市场,否则,天府可乐在回归市场后的未来前景仍然堪忧。”
集体沦陷
在分析人士看来,天府可乐仅仅是我国民族品牌沦陷的“冰山一角”。就拿饮料行业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八大名牌”饮料,除健力宝外,其他品牌均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行了合资。但几无例外,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广和等品牌在“联姻”之后,都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而曾经红极一时的乐百氏在2000年被达能收购后,在市场上也基本看不到了。
在日化行业中,2003年被外资收购的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资料也显示,在上海牙膏厂和联合利华合资前,“美加净”牌牙膏年销量曾达6000万,出口量更是全国第一。但合资后,“美加净”由于宣传力度下降,一度面临无人问津局面。后来,尽管以5亿元的价格收回了“美加净”这个品牌,但其市场竞争力及经济价值已不如从前。
不光如此,外资企业对中国民族品牌的控制事实上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医药行业中,人们曾经的首选药“白加黑”在2006年10月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西安杨森虽然名字里有“西安”,但也早已被比利时企业控股;食品行业,好吃的双汇火腿肠在2006年被卖给了美国的高盛集团;甚至,在个别城市的水务市场,也出现了外资企业的身影,像法国水务公司威立雅在2007年1月就以17.1亿元的高价获得了兰州供水45%的股权……
主动出击
“外资势大,部分民族品牌逐渐示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外资品牌大举渗透中国各行各业的现象,张马林认为,“首先,相关部门‘说得多,做得少’,这几年其实并没有实质性保护好民族品牌的举措出台;其次,从自身角度考虑,民族品牌往往在被动地等待对方发起的攻击,这在商场如战场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并不可取;再次,具体在细节上,比如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我国的民族品牌往往没有外资品牌那么有意识,以至于陷入了某些‘圈套’,当然,我国这方面法律人才的缺失也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原因之一;最后,在我国部分地区,外资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原本属于民族品牌的市场份额。不过,客观来说,我们并不能否认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而对于民族品牌来说,目前在解决相关问题上,最重要的还是要主动出击。”张马林认为,首先,主动出击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参与国际并购案,以壮大民族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后,对外资品牌侵占技术等行为进行主动应诉,以尽可能挽回损失。事实上,已经有民族品牌展开了行动,如娃哈哈连续对达能取得诉讼胜利,吉利也成功收购了世界著名品牌沃尔沃。“对于部分民族企业来说,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张马林认为。
汤浩则认为,光打民族旗帜、煽动民族情感并不能产生想象中的效果,“真正影响民族品牌发展的,还是企业自身。而这其中最核心的,是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有令人信服的技术,或有翘楚业界的企业诚信等。之后,再辅以企业创新,像当年天府可乐靠中药配方在市场大获全胜;再辅以市场策略,如靠价廉物美占领市场份额,像当年的吉利汽车。这样,外资企业再牛,也不可能真正影响到民族企业的发展前途。”
汤浩还认为,民族品牌需要国家的制度性保障,即民族品牌自身的发展或扩充,是企业行为,需将相关的行政色彩稍稍抹淡一点。但与此同时,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相关部门也需要切实保护好民族品牌应有的利益,不能对来之不易的民族品牌所遇到的困难视而不见,并在相关政策中,给予其与外资品牌同样的优惠待遇,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