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3月21日电题:用两年缓增长换取更大生存空间——工业百强县山东邹平转型调查
新华社记者席敏、周科
全国工业百强县山东邹平,在10余年间从一个农业县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县。然而随着经济形势变化,金融、环保、土地等难题也困扰着这个年轻的工业县。从2013年开始,邹平县直面问题、放慢脚步、主动调整,一场凤凰涅槃式的结构调整后,这个百强县重新焕发活力。
直面“三大难题”:宁可放缓步伐也要揪出问题
2003年至2007年间,邹平县GDP、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县。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邹平县域经济一些潜在矛盾逐步显现。
——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由于银行流动性收紧和县内个别企业出现问题,对全县金融环境带来一定冲击,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更加凸显。
——用地形势严峻。邹平曾一度出现“好项目难落地”和“有指标难落地”的尴尬局面,土地“用不起”成为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环境承载容量接近极限。水、大气排放标准更加严格,加之污染治理力度不够,生态环境质量距离群众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014年,邹平县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只有5.9%和1.4%。与前些年相比,这两个数字相差甚远。面对增速放缓暴露出的问题,邹平县主动调低增长目标,以“壮士断腕”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问题倒逼忧患意识:重新上阵绝不能“有病在身”
“有症状了就要治,问题出现了就要解决,绝不‘带病上路’。”邹平县县委书记赵伟宏说。
邹平首先面临的是重塑金融生态,让金融血液不断流。邹平县成立防范和化解区域流动性风险办公室,积极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据邹平县金融办介绍,截至去年底邹平贷款余额达709亿元,同比增长13.8%,金融生态明显改善。
针对各镇街区位不同、资源禀赋不同,邹平县提出差异化发展思路,对16个镇街重新定位、区别发展。邹平县发改局局长王永兆说:“考核重点不再是引进项目的大小,而要看是否符合本镇街的定位。”
2013年以来,邹平县对有碍环境的项目态度鲜明:砍掉不环保的尾巴,让企业发展更干净。青阳镇是邹平最早发展工业的乡镇,也被誉为邹平工业发源地。青阳镇党委书记张斌说,仅青阳镇就清理掉700多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
断臂也能重生:百强县沉寂后再显新活力
资源消耗大、传统产业占比高也曾是邹平县工业经济的显著特点。邹平县提出“存量调整、增量优化、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的思路,经过两年沉寂后,邹平经济活力重新显现。
2015年,邹平县对3809家企业进行摸底,具体到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度等,并划分为A、B、C三类,分别为鼓励类、转型升级类和淘汰类。王永兆说:“逼着B类企业尽快转型,加快淘汰C类企业,腾出的土地等资源鼓励A类企业发展,差异化政策推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
魏桥集团是全球大型棉纺企业之一。近年来,魏桥集团利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机会,成为全球原铝产能最大企业之一,并带动21家本地涉铝骨干企业。目前,邹平县涉铝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8%。西王集团等一批老牌邹平本土企业在既有优势上,踏上新征途,发展高端特殊钢材等市场。
主动停下脚步、找出和解决问题,调整之后再上路,为邹平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2015年,邹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5%。对此,赵伟宏有更深的感触:“主动地慢一下,调整一下步伐,是为了今后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