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差别较大,个别平台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此外,部分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过度消费。
本报记者 王晓 实习记者 范清源北京报道
曾经火爆的校园信用卡业务因坏账被叫停后,多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乃至小贷公司先后进入校园贷款市场。
但是,近期河南一大学生小郑通过多个校园贷款平台负债数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跳楼自杀。校园贷款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因大学生具有娱乐消费的旺盛需求,信用消费意愿强,校园消费市场空间被诸多机构看好。
不过,大学生缺乏还款经济来源、易被诱导过度消费等批评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如何避免过度消费,拷问校园贷款市场的风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调查了多家校园消费信贷机构人士,并对校园消费贷款平台梳理发现,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差别较大,个别平台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此外,部分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过度消费。
审核不严,或导致身份盗用
早在2013年,大学生消费信贷就进入探索期,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迎来各大电商及资本布局,主要模式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收取分期手续费或利息盈利。
一家校园贷款平台负责人曾表示,仅广州大学城,分期平台就至少有五十家。武汉一位与校园贷款平台合作的商户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仅与其有合作的校园贷款平台也有十几家。
易观智库今年1月报告提出,按照2015年2600多万名在校生的基础、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择了目前主要的几家校园消费贷款平台比较发现,其消费额度多在1000元-1.5万元之间;有个别平台提供社团活动经费,最高贷款额度可达5万元。一家校园贷款平台的页面上显示:平台申请人数已达75万人,并滚动显示某学校某同学已申请借款,借款额度从1000元至2万元不等。
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降低申请门槛要求,存在审核不严的情况,导致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
上述武汉商户介绍,此前一位学生希望分期付款购买一台电脑,在申请时才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注册并且有贷款购买过一台电脑的记录。原来是该生的身份证等曾被学长借走使用。
“核实用户信息主要是贷款平台进行,我们不会干涉。如果这个学生不是在同一家平台申请贷款,或许还发现不了自己的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上述商户表示。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很低。
据河南电视台报道,小郑利用其曾当过班长的优势,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三十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顺利从平台上获得贷款。
小郑的一位室友是其中被负债最多的,高达11万元。但其室友表示,网络上和他有关的不少借款,其签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
“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过,这显然是平台审核风控不严。”一位校园贷款平台相关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
有校园贷款平台人士表示,如果希望获得分期贷款购买商品,除在线上填写包括个人学籍、家庭联系电话等信息之外,还会安排校园代理人员登门确认身份,确认是否具备还款能力等,能比较有效地防范学生信息被盗用的风险。
不过,也有部分贷款平台主要依靠线上途径完成授信,在填写多项个人信息资料后,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确认信息。或者平台审核人员与借款人勾结,冒用他人信息骗取贷款。“纯线上的业务不是特别好做。”一位平台人士坦承。
也有行业人士介绍,部分机构或个人利用掌握学生信息的优势,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其名义贷款的情况也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