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配合积极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深圳市连续两年空气质量达到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在去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的基础上,深圳市宣布要在2020年达到PM2.5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与北方每遇蓝天即被刷屏不同,最近几年,深圳市民对好空气已经习以为常。日前,深圳在全国率先宣布要在2020年达到PM2.5在大气中浓度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还是让人吃惊不小。
PM2.5降至29.8微克/立方米,提前两年实现治理目标
根据深圳市发布的《2015年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9.8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了3.8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11.3%。比照深圳市政府2013年提出的在2015年把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33微克/立方米,2017年低于3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深圳已经在2015年提前实现2017年目标,目前空气质量已优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第一阶段过渡目标(35微克/立方米),接近第二阶段过渡目标(25微克/立方米)。
10多年前,深圳的灰霾天数最高达187天。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和能源基金会联合编制的一份名为《蓝天、低碳和经济的多赢》的报告显示,深圳的污染排放在2006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深圳2006—2014年PM2.5的年均浓度以每年平均3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下降。
“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这非常不容易。”长期为深圳大气污染治理做技术支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这样感慨。
“深圳连续两年空气质量达到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同时提出要对接世卫第二阶段目标值,这表明我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是可以解决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非常激动,他表示,空气质量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值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在施行的一个标准。如果我们能执行这一标准,将为若干年后进一步向世卫准则值靠近提供强大动力。
空气质量提升得益于组合拳
报告分析表明,深圳的蓝天来自组合拳加上长期努力:首先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配合积极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初汉说,治理污染,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每个城市的必经之路。清洁空气创新中心主任解洪兴表示,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例,在1990—2000年之间,深圳市年均GDP曾以22.4%的速度飞速增长,能源消费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仅为2.81%。从2000年提出清洁能源战略到2015年,深圳用15年的时间将煤炭占比从38%降低至6.3%,大幅提高了清洁能源占比。深圳万元GDP能耗从2009年的0.529吨标准煤下降到2014年的0.404吨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刘初汉表示,深圳的经验证明,环境保护问题单靠一种手段很难达到目的,需要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综合施治,“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粗暴随意关停企业,我们先制定产业规划,不符合产业要求的新项目坚决不批;对于一些老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让产业与用地结合,不断促进腾笼换鸟”。
报告显示,仅2014年,深圳淘汰、转移、转型各类低端企业3047家,最近5年累计达1.4万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3.1%。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地治污共同课题
从现在的29.8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的25微克/立方米,每年下降1微克/立方米就能实现目标,看似很轻松,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深圳的源解析结果,目前机动车尾气是深圳空气首要污染源。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大气处处长卢旭阳告诉记者,深圳已制定《2016—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措施》,设置了8大领域的23项重点措施,目前正在征求意见。比如机动车污染,就有针对性地对老旧柴油车的淘汰治理制定了详细措施。同时,深圳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2017年将近1500台公交大巴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汽车, “十三五”期间,所有的出租车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刘初汉表示,不仅要打好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以及船舶港口污染治理攻坚战,也希望环保部、省政府和周边城市给予支持。
3月下旬的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一再强调深圳治霾的示范作用,刘初汉也表示“深圳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我们认为我们有义务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多做一些贡献,探索一些路子出来。”
柴发合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产业污染防治是各地治污共同的课题,“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偏重,重污染企业比较多,如何把污染企业挡在外面,通过各种措施,既保障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使污染企业逐步减少,深圳的经验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