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曾福斌
近日,财政部金融司主要负责人针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有关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就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债务水平、企业债务水平、投资占GDP比重,以及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答。
该负责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相关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评级机构很难预警一国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中的潜在风险,而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风险就会显得突出。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维持不变,把展望调整为“负面”,只是对一些问题的担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并没有充分理由。
对于经济增长、推进改革、市场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该负责人表示,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只要把握好任务的轻重缓急,权衡好短期和长期增长、局部和整体利益,调整好政策和措施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三者并不是互斥的,反而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已明确目标为6.5%~7%。该负责人称,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属于能够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合理区间,且具有宏观调控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支撑,并不以推迟改革为前提。
该负责人称,目前,我国的政府、企业负债率均在安全线内。我国政府负债率约为40%。考虑到我国政府负债率和财政赤字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均处于较低水平,适当提高仍然安全可行。同时,政府适当加一点杠杆,也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去杠杆,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去杠杆的平衡。
地方债方面,根据2016年预算草案,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限额合计约17.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预计仍将低于100%的风险警戒线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据有关统计,目前实体经济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60%,较2009年仅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70%相比,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尚处于合理水平。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为了解决债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方式降低企业杠杆。二是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一批过剩产能。三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对于投资,这位负责人称,目前我国资本形成率在40%以上,比发达国家相对较高,这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的,仍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这是现状;但是,在长期内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依赖投资,这是共识。据有关统计,2013年至2015年,我国资本形成率分别为46.5%、45.9%和43.8%,呈现下降走势。同时,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6.4%,较2014年提高了约16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我国投资结构已不断优化。一是投资更加注重促进产业升级,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较快。二是投资更加侧重薄弱环节,水利、城镇棚户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也高于东部地区。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远低于发达国家,需要继续加大投资支持;在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等方面,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该负责人称,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财政部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据该负责人透露,财政部联合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规模为1800亿元的PPP融资支持基金,10多个省也相应设立了PPP基金,出台了奖补政策。截至目前,全国共推介PPP项目6650个,总投资8.7万亿元,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和旅游等行业,广泛带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推动了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