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保险>>

险资内外兼修应对“资产荒”

2016-09-08 15:01:06 中国证券报

“资产荒”成为近期保险资管业关心的话题,严控风险、优化资产组合成为应对问题的策略,而经济结构调整也为保险资金运用带来了机遇。分析人士认为,受“资产荒”影响,保险公司会更加注重股票市场,非标资产配置也缓解了保险投资的压力。另外,“资产荒”或致行业分化,传统龙头险企开始显现优势,资产驱动型险企的生存环境有恶化的可能。

应对挑战

9月7日,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段国圣在第26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论道保险业供给侧改革”会议上表示,中国保险行业与资产管理行业密切相关。现在有关“资产荒”的谈论较多,但其实资产很多,只是很难找到风险低、收益高的资产。保险业的发展要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共同努力迎接“资产荒”的挑战。在负债端,要提高承保利率,均衡发展业务,也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创新,增加保障产品,在负债端使公司的盈利形成均衡状态。

段国圣表示,对于资产端而言,一方面,应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严控风险。前些年经济发展是以投资驱动为主,以出口为导向,很多投资不可能避过那个时代。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创新型企业被严重高估了,也存在很大风险。另一方面,应优化资产组合。一是增加长期资产,包括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以及国债和金融债。“中国大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利率既不可能像日本或中国台湾一样走到零利率的情况,因为经济还在中速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出现2013年那样利率大幅度上升的情况,因为今天已经是产能过剩时代,未来很多发展机会并不仅限于资金密集型的领域。”

太平资管市场总监李冠莹在会上表示,在“去产能”方面,今年保险资金在投资端的压力特别大,其实是负债端高歌猛进带来资产端的匹配压力。同时,在经济放缓趋势下,对资产的预期过高,但实际供给不足。在去产能方面,要与有关部门紧密联系,了解国家战略中一些“去产能”的重大项目和区域需求,同时提供保险资金以及风险收益相匹配的支持,建立起对接机制。

李冠莹表示,在国际化合作产能转移的过程中,险资可探索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海外基金,为钢铁、煤炭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保险资金服务,从而提高收益。在“去库存”方面,可以考虑保险资金如何对接房地产去库存,对从开发性向租赁性经营转移的企业可以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布局长期的经营性现金流收益,另外也可以考虑险企本身对养老地产、高端医疗等领域的提前布局。在“去杠杆”方面,要考虑提供对中小板和创业板直接融资市场的成长性企业的支撑和服务。在“降成本”方面,可以考虑把直接融资与国企改革中的直接股权投资结合,对未上市国企股权进行长期资产配置。在“补短板”方面,保险资管机构应服务于主业,重视资产管理能力,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沟通,尝试对节余资金管理。

优化配置

“资产荒”为保险资金运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推动后者优化配置,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预计,2016年行业保费收入会取得较大增长,但在投资收益下行背景下,预计明年行业保费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受“资产荒”的影响,保险公司会更加注重股票市场,2016年下半年可能继续举牌蓝筹公司。

广发证券分析师曹恒乾认为,2016年保险投资业绩受到较大冲击,而保险资金举牌行为使自身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今年以来,保险投资面临巨大压力。虽然保费增长并未受到投资环境影响而放缓,但保险公司在不断汲取保费的同时,也面临“资产荒”的困境。如何善用庞大的浮存金,是保险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曹恒乾表示,上半年保险业整体业绩回落,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较为复杂,“资产荒”、低利率等负面因素持续发酵,符合市场预期。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持续高增是亮点,但其背后主要因素还是享受前一年较高的投资收益分红所致。目前保险公司面临投资结构相对固化,缺乏可替代投资标的。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波动较大,以及保险公司以保障为主的特点,其对于风险偏好更高的权益投资更加谨慎。长期看,保险大类资产出现较大比例变动的可能性较低,无形中加剧了“资产荒”背景下的压力和挑战。

曹恒乾认为,当前,保险公司多通过加配非标资产缓解投资压力。在风险可控情况下,这样做确实有一定效果,但中国保险行业的权益类资产和非标资产在国际范围看均处于较高水平,未来继续加持此类资产可能会放大风险,需要关注。

国信证券分析师陈福认为,“资产荒”或致行业分化,传统龙头险企开始显现优势,由于其在产品结构布局上的优势,资金成本更低,盈利模式也不仅局限于投资利差,基本不存在举牌上市公司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资产驱动型险企的万能险具有较高资金成本,对投资收益率的依赖度较高,其生存环境可能恶化。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