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王恩博)实体经济被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如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一定困难,如何稳固这一根基,成为官方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间投资直接反映实体经济活力,今年以来,中国民间投资持续低迷。1至11月份,中国民间投资仅增长3.1%,对工业投资增长造成严重影响。
投资低迷一方面因为民间资本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源于传统实体经济企业受融资难、负担重两座大山压迫“失血严重”。世界银行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全球企业总税率排行榜中,中国以68%的税收负担位居第12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更需警惕的是,实体经济急需“输血”之时,大量资金却在金融系统和房地产市场空转、沉淀。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的增速“剪刀差”虽然缓慢收窄,但整体格局并未改变。这说明资金进入实体循环的意愿不够强,拖慢实业投资和经济增长。同时,今年中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一度突破10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个人住房贷款。
“整个经济发展中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脱实向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虚拟经济本应是实体经济的“倒影”,但如今金融等虚拟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却逐渐脱离实体,这将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官方对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大局的问题倍加重视。
今年5月,中国全面推开“营改增”,承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中国高层亦多次提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明确,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在陈文玲看来,振兴实体经济应扶持相关企业,在三方面做减法。一是整体设计相关政策,实实在在减少企业综合税负;二是政府适当承担中小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费用,为其减压;三是帮助部分处于上升期却背负较重债务的企业减债,通过注入资本让其活下来。
实体经济闯关亦离不开金融的配合。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多方合力。政府要从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扶植实体经济产业;金融领域应尽快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促进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上来,减少房地产市场投资;实体经济企业则苦练“内功”,提升自身投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民间投资已出现回稳态势。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改善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并达到2014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一度连续54个月处于负值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连续3个月转正并不断扩大。作为投资相关指标,这反映出企业信心和投资动力逐渐被激活,实体经济显现暖意。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周景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未来能否吸引大批资金流入关键要看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营商环境、成本等的变化。虽然需要做很多工作,但如果投资回报率上升,资金重回实体依然很有可能。
“现在传统实体经济行业情况有所好转,这是改革最好的机会。”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李晶分析称,今后数月中国PPI增长幅度可能持续提高,为传统实体经济行业提供喘息机会。她希望,未来几年这些行业能通过实质性改革提高效率,从而迸发更大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