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保险>>

2017年五大猜想: 险资举牌仍将持续 万能险规模收缩

2016-12-29 09:47:11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苏向杲

再过两天就是2017年1月1日,保险业的2016年即将翻篇,新一轮的保险发展周期已向我们招手。所谓极往知来,在2017年即将到来之际,《证券日报》保险周刊根据今年的保险发展态势,并结合各大券商机构的研报,对2017年保险业发展的五大维度做出猜想。

猜想一:

寿险高增速出现拐点

2016 年整体而言,寿险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 2015 年保险行业整体投资收益率为 7.56%,为近年来最高值,从历史经验来看,保费滞后投资一年产生变化;二是2015 年下半年以来,保险公司代理人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带动了保费收入的增加。

而对于 2017 年,寿险增速预计将出现拐点,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将出现明显下降,基于如下:今年三季度年化投资收益率约为 5.26%,相较去年有明显下降,走低的收益率对投保人的吸引力下降;代理人渠道一直以来是寿险公司的重要营销渠道之一,然而自 2015 年下半年起,保险营销员大幅增长,短期内已经接近行业天花板,未来增长空间不大;今年保费规模增长过快,部分保险公司现有资产管理水平难以驾驭过大的资产管理规模,会选择主动压缩保费规模。

猜想二:

财险增速持续放缓

截至2016年前10 月,财产险保费收入规模同比增速为 7.88%,继 2010 年以后增速持续下降。预计这一趋势在 2017年仍将继续,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汽车销售增速呈现下降趋势,而机动车辆险在我国产险中所占比重较大,2015年车险保费收入6199 亿元,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 73.60%; 二是车险费改的逐步推进,车险费改的试点于2015年6月实施,已经过两批试点并逐渐推广至全国。从前期试点结果看,保费价值整体下降。

猜想三:

万能险规模有所收缩

近年来,我国万能险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万能险保费增速达到95.2%,截止2016年11月,万能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元,占人身险保费规模达到 34.0%。 在这一情况下,万能险的风险也逐渐凸显,一是负债久期低于资产久期的错配风险,二是万能险营 销成本较高,大多在短期内退保,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2016 年,保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万能险进行监管。同时,一些险企已经开始主动调整万能险利率,这都将会对明年保费收入增幅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监管政策的核心是将万能险长期化,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并通过提高短线扣费以及对于一年期万能险的严格限制等方法实现,逐渐化解万能险产品存在的风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回归“保险姓保”的本质,而非完全否定万能险。从今年5月起,万能险每月新增保费量明显下滑,预计2017 年万能险的总体规模可能会略有收缩。

猜想四:

险资举牌仍会延续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四季度以来险资又开始因为掀起举牌潮而再度站上风口浪尖,但是相较于 2015年,整体举牌规模缩减了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全年有超过 60 起举牌亊件,至少 30 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而 2016 年截至到 11 月底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仅不到 10 家,且大多集中在下半年。

预计 2017 年险资将会继续举牌,但投资行为将更加规范。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险资举牌是低利率和优质资产荒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二是万能险保费收入规模一定程度限制了举牌资金的来源,万能险保费规模的预期下滑必然会影响险资举牌;三是优质低价蓝筹标的的发掘逐渐困难;四是险资举牌受到的监管更加严格。

猜想五:

产业资本持续进军保险业

近年来产业资本对保险业更感兴趣,各路资本也通过各种方式意图进军保险行业。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可以使其为控股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分享保险红利。随着保险行业基本面的改善,保险业整体处于上升阶段,同时政策红利不断支持,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新设的平台类保险公司诸如前海人寿,通过销售大量理财类型保险,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保险公司需要 6-7年的经营周期实现盈利,将其缩短为 2-3 年,使得市场对保险牌照更感兴趣。数据显示,2016 年上半年,A 股中已有超过 56 家上市公司累计持有 36 家非上市保险公司股权。 从资产端来看,诸多产业资本踏入保险行业,在保险行业前端利率基本放开的背景下,产业资本所设保险公司首先会在产品端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