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20日电(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20日正式发布《移动物联网(2017)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具备位置感知、移动管理、服务集成等三大特点的移动物联网(Mobile IoT)已成为物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7年,整个移动物联网市场的规模约达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水平,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总体市场规模可达1.76万亿元人民币。《报告》认为,2018-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将迎来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在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2017)研讨会”当日举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系主任、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社科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芮明杰教授表示,为了实现经济更有质量的增长,中国必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关键。企业在实现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必须广泛寻求前沿的技术,探索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新途径,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高效连接。
芮明杰认为,移动物联网恰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同时发挥作用的领域,对该产业的研究不仅对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有意义,也为其他产业与移动物联网的跨界融合提供借鉴和启示。
根据课题组研究,在当今移动物联网产业中,以GNSS(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为支撑的相关业态发展尤其迅速,已成为移动物联网市场的主力军。预计到2025年,全球GNSS技术支撑的移动物联网设备将超过80亿台。
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指出,移动物联网市场,亚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硬件设施规模领先,但市场覆盖率和产业盈利能力却是落后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相关的移动物联网接入设备数在全球占比高达46%,但整个产业的利润占比仅为22%。刘明宇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应该紧紧抓住硬件存量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开拓产业应用场景,从而扩大产业的价值空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胥正川认为,移动物联网的数据分析与智能性是其应用关键,只有在全产业链上应用才能获得价值最大化。他指出,智慧服务需要移动物联网的深度产业协作才能实现。
刘明宇亦表示,在移动物联网时代,人类不再直接操控机器设备,而是由移动终端根据系统中现实世界的映射进行自主决策,所以必须为其提供精准定位支持。据知,现在人们熟悉的GPS技术,定位误差要10米,甚至20米以上,不能符合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要求。刘明宇说,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在未来一定不可或缺。
记者了解到,在新兴的市场上,中国企业拥有着自己的后发优势。据课题组介绍,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于2015年成立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目前已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利用遍及全国的超过1800个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该公司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运算,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 据透露,根据计划,千寻位置将在2018年实现厘米级定位服务在中国的全境覆盖,进一步让高精度定位成为一项公共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