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年报收官:
转型生效竞争加码 严控风险成共识
□记者 谭谟晓 北京报道
洽 随着上市险企2017年业绩报告披露完毕,这些成绩单的“成色”也引发市场关注。记者梳理发现,同一个竞技场,你有“三板斧”,我有“杀手锏”,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些共性,比如转型脚步更快、竞争更有序、投资更稳健……透过保险领域这些佼佼者的点滴变化,依稀可见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轨迹。
转型:
长痛不如短痛
盲目发展短期理财型业务、投资激进、竞争无序……这是近年来保险业粗放经营的几个缩影,在严防金融风险、回归本源的大背景下,转型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
转型虽痛苦,但不转是没有出路的。
过去的2017年,保险公司深刻感受着回归保障带来的变化,转型成功的,“病”去一身轻,日子明显比其他公司好过一些。
好日子是苦日子换来的。2016年,新华保险开始谋求转型,大幅削减低价值的银保趸交业务,提升高价值率的长期期交和保障型业务占比。业务调整的直接后果就是保费收入负增长,行业排名下滑,这对以“保费论英雄”的保险机构管理者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表示,趸交保费确能帮助保险公司快速做大业务规模,但无益于公司持续发展,且趸交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遇到瓶颈。而寿险公司如果侧重于发展银保趸交业务而忽略长期保障型业务,无异自废武功。
经过两年转型,新华保险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保费结构、产品结构等核心指标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续期拉动的保费增长模式。数据显示,2017年新华保险保费收入1092.94亿元,其中续期保费774.67亿元,同比增长19.4%,占总保费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53%上升至71%。
新华保险的转型历程是上市险企发展的缩影。实际上,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也经历了类似的“蝶变”。
在中国太保2017年的成绩单中,寿险业务表现尤其出色,保障型产品创新不断推进,业务品质持续优化,新业务价值实现强劲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率39.4%,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新保和续期业务增速分别达25.2%、29.3%,推动全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9%,达到1756.28亿元。同时,2017年太保寿险长期保障型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达283.13亿元,同比增长34.5%,占比提升5.3个百分点,达到41.7%。
业务结构尚未调整到位的,感受着“阵痛”,转型步伐也在加快。
“以前银行争着要,现在没人买。”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说,在严监管背景下,保险产品在期限、保障程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很多产品由理财型变为保障型,销售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市场资金紧张也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提升,增大了理财型保险销售难度。
林岱仁说,2008年中国人寿的3000亿元保费收入里有一半是银保趸交业务,这个比例在逐年下调,但在2017年的5000多亿保费里,仍有600多亿银保趸交业务,今年计划再压缩100亿元。
竞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转型是为了更有竞争力,而衡量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市场份额。
在中国人寿近几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市场份额”已成必答题,将其与中国平安进行对比让记者们乐此不疲。今年,记者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
一切都源于中国平安多年前启动的“超人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寿险市场上超过中国人寿。这让寿险“老大哥”有了更多紧迫感。
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林岱仁曾这样表示,“不追求总保费在市场上的份额,但底线是保持市场第一。”2017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约为19.7%,林岱仁称“稳居国内寿险行业第一,2018年市场份额不会有太大变化。”
“中国人寿非常优秀,我们经常跟他们交流并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并不太关注市场占有率。”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说,中国寿险市场潜力巨大,愿意和同业相互协作,共同把中国市场做好。
从曾经的“欲说还羞”,到现在的大大方方,管理层给出的答案耐人寻味。
数据可以清晰地描述竞争态势的变化。2017年中国人寿保费收入5119.66亿元,同比增长18.9%,平安人寿保费收入3689.34亿元,同比增长34.1%,两家公司保费总规模差距不断缩小。
针对整个寿险业的份额分布情况,林岱仁认为,过去几年,一些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发展理财型产品抢占了一定市场份额,在保险回归保障的背景下,大型保险公司更有优势,且市场份额将出现回升。
“超人计划”另一目标则是要在财险领域超过人保财险。2017年,平安财险保费收入2159.84亿元,市场份额为20.5%,人保财险保费收入3503.1亿元,市场份额为33.1%。
“我们会想办法保持住这个市场份额。”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吴建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说, 作为国内最大的财险公司,未来不仅要加快发展车险这一优势业务,还要加大非车险业务的投入力度。
“超人”仍有不少路要走,相比寿险市场份额的相对分散,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已占据财险市场的半壁江山。
2018年,你追我赶会更激烈。
投资:审慎稳健,收益向好
2017年,上市险企业绩普遍提升,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8.6%、42.8%、13%、8.9%。投资收益稳步增长成为业绩走强的主要动力,险资投向引人关注。
从各险企业绩说明会上透出的信息来看,“审慎稳健、价值投资”理念贯穿投资始终,固定收益类资产仍是险资最主要的配置方向。
去年,上述四家险企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投资资产的比例大多在七成左右,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均提升了此类资产的投资比例。
“去年我们抓住利率上行时机,加大了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说,主要是长久期国债和金融债,以及债权类金融产品,整体收益不错。
新华保险表示,2017年公司重点投资符合收益率要求的利率债,适度增加高等级中长期信用债券配置。
从权益类资产配置来看,去年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的配置比例有所提升,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则略有下降。
“去年公司把握权益市场机会,增配优质蓝筹龙头,同时加大了港股配置。”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说,未来股票和基金分红将进一步优化投资收益结构。
2017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16%、6.0%、5.9%、5.2%。
对于2018年的保险资金配置,几家公司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按照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配置资产,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权益类资产为辅。
“优质成长股以及调整到位的白马龙头股,都是未来配置的重点。”赵立军说,中国人寿将保持公开市场权益投资合理仓位,把握结构性机会。
陈德贤说,中国平安将把握市场机会配置长久期国债、金融债等,不断完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同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向选择投资标的,增加战略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资产类别的投资比例。
新华保险则表示,固定收益类方面,将积极配置长久期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权益类投资方面,将耐心寻找投资机会;另类投资方面,将加强直接股权及PE基金的投资力度。严控各类风险,降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