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观察>>

人工智能养猪: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8-06-08 16:22:56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记者 周琳、姚玉洁)人工智能完整记录一头生猪一生的运动轨迹,没跑完200公里不许出栏;实时识别小猪进食情况、叫声,以便判断其健康程度……听起来“魔幻”的人工智能养猪,已经在我国部分养殖公司试用。

“我们和四川特驱集团合作的智能养猪方案,每头母猪每年可以多生三头小仔,死亡率同步降低3%。”7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上海说,这得益于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为每一头生猪建立了档案。

据介绍,应用了智能技术和全天候的感知系统后,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猪数据”都会被完整记录,并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判断猪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7日,阿里云还在上海发布了“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据介绍,这一系统目前已应用于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具备了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未来还将很快在石榴、生菜种植中落地。

“例如和阎良甜瓜项目的合作中,通过每个甜瓜的二维码,可以详细看到它的日照时间、雨水量、种植时间等,让瓜在最好的时间被采摘。”胡晓明说,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ET农业大脑”还能建立起一整套知识库,指导果农播种、施肥和耕作,提供最优决策。

四川特驱集团董事长王德根表示,“智能养殖”概念在农业中存在已久,但此前的解决方案大多集中在增加自动化生产工具,依然以大量人工感知、体力劳动、人工机械操作为主。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农业的效率。

目前,人工智能用于农业还存在不少挑战。不同于工业自动化程度,我国农业自动化、规模化程度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基础数据也比较薄弱。专家表示,期待能通过更多的应用,更好地改善我国养殖业的智能水平。

(责任编辑:语安)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