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闫冬)4月18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以及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元保共同发布《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预测,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效果释放、多项宏观政策推动、稳增长措施发力,2023年经济增速有望明显反弹。这不仅将提振消费者信心,也意味着保险行业有望进入新的稳健增长周期。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表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商业保险的补充,非标体与个性化服务成为健康险创新增长的新动能。人工智能迎来划时代的突破,将为保险行业带来更高效的运营、更创新的产品与服务以及更广大的市场。多重因素叠加,保险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可期。
《报告》显示,消费者特征方面,消费者购险年限越长,越倾向于在互联网上买保险,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丰富性,更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据了解,这类消费者选择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的原因是产品性价比高、种类丰富、信息透明、便于自主决策、不会被过度营销所打扰。
《报告》称,“80后”是保险消费的中流砥柱,且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买保险。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31-40岁消费者保险花费更多,其中75%的家庭年度保险花费超5000元。在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中,三高群体(高收入、高学历、高城市等级)更加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购买保险,且随着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城市等级越高,消费者更在意投保的便捷性。
《报告》提及在购买险种方面,在已经购买过的保险产品中,健康险的普及率最高,且仍是消费者未来首要考虑的产品。储蓄型保险在利率下行的情况下属于优质、稳定的投资方式,未来有增长空间。当前储蓄型保险的已购比例低于传统保障型寿险,但在未来购买意愿度上,储蓄型保险反超传统保障型寿险。
伴随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国家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消费者的自我养老意识提升,养老规划更加多样化。商业养老保险已成为和国家养老保险并驾齐驱的养老规划重点方向。其中80后,以及家庭收入、学历、职业等级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通过购买商业养老险作为养老保障。同时,长期护理险也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医保补充价值、理财意识增强、想为子女减轻负担是初次购险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消费者关注点略有不同。90后更容易因为进入人生新阶段、热点事件、送礼需求而购买保险;80后购买保险的诱因最多,相对更会因为进入人生新阶段、职业相关风险而购买保险;70后和60后购买保险的动机类似,想要为子女减轻赡养负担、担心身体健康状况随年龄下降。另外,70后更易受到广告吸引,60后更容易受到销售/朋友推荐影响。
消费者最终如何选择保险品牌?从《报告》中了解到,周围人口口相传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保险品牌最主要的渠道,与中老年消费者相比,年轻人更多会从内容类UGC平台了解品牌。访谈发现,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认为在该类平台上能看到真实使用者的反馈,而非推广营销性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了解产品。
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在购险渠道的选择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线上化偏好,未来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超8成消费者未来会考虑在线上购险。《报告》指出,互联网将成为主力购险渠道,保险业务全流程逐步向线上化、智能化转变。
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表示,当ChatGPT引爆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保险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将进入到全新的智能化时代。科技正在重构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用户体验将实现新的飞跃。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前沿科技的发展应用将在多场景化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优化理赔体验和提升经营效率等层面,提供强大的驱动与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