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气囊伤亡名单
文/赵莹然
本田、丰田等车企与高田公司关系千丝万缕,他们其实可以关起门来协商解决方案,而对于近几年才使用高田气囊的本土品牌,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全球领先配套企业,现在带来了最大的安全隐患
在美国汽车安全主管机构NHTSA官网的醒目位置上写着关于气囊召回的完成率,到11月底,超过1200万个气囊已被维修,其中副驾驶侧气囊接近547万,驾驶侧气囊为653万个。相比气囊召回的整体数字——6000万左右,这远远不足以让汽车安全机构满意。
但这又能有什么办法,高田气囊召回的车辆大多是10年前出产的,而且高田自己也承认,北美工厂生产数据在搬迁时损失,由此无法认定气囊故障原因。随着大量中国本土企业出现同类召回,高田气囊问题又被提及,在2016年6月之后的国内召回名单中,东风、一汽、纳智捷、潍柴英致、比亚迪、江淮、吉利顺序出现,而召回的车型都是近3年新上市的。
作为全球销量前三位的高田气囊,自2008年召回开始,就注定将成为汽车安全召回历史上的典型案例,涉及数量巨大、故障导致的死亡率极高(几乎100%),但高田气囊及其配套主机厂至今尚未认可气囊的安全故障,而是“出于对消费者的责任召回并更换气体干燥剂”,这意味着,如果故障原因在未来被查明,所有涉及车型将面临二次召回。有消息称,目前召回费用全部来自主机厂,高田并未因此蒙受损失。而且主机厂没有明确表态,是否在全球停止使用高田气囊——终止供应合同带来的违约金也许并不低。
10月底,产自天津一汽丰田以及广汽丰田的超过80万辆汽车开始进入召回流程,更换气囊气体干燥剂。本田、丰田等车企与高田公司关系千丝万缕,他们其实可以关起门来协商解决方案,而对于近几年才使用高田气囊的本土品牌,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全球领先配套企业,现在带来了最大的安全隐患。
“气囊门”开启
高田气囊早在2000年左右就接到过投诉,有消费者称他们所驾驶的汽车的安全气囊在展开后会弹出金属碎片,由于并未造成严重事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至2008年,美国开始进行高田气囊召回工作,也仅仅是本田公司召回了4000余辆涉及高田气囊的问题车型。此后不久,在美国地区便发生了气囊问题导致的伤亡事件,一车主驾驶本田雅阁与其他车相撞时,被弹起气囊中喷溅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失血而亡。
该事故引起了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重视。2014年10月,因高田气囊可能存在缺陷,对474万辆汽车展开调查,到10月底调查总数扩大到610万辆。2015年5月,高田公司首次公开承认其生产的气囊存在问题,并宣布将在美国召回约3400万个隐患气囊,“气囊门”由此爆发。资料显示,直至今日,由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已经在10多年的时间内造成了超过100人死伤。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显示,高田生产的安全气囊不光可能发生不正常爆炸而发射出致命金属碎片,甚至还存在突然爆炸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高田对于推进剂选择不当、气囊充气泵设计制造不合理。
本应在意外发生时保障驾乘者生命安全,却在关键时刻给了车内乘客“致命一刀”,这样的高田气囊不仅危害了驾乘者的生命,也给相关企业造成极大困扰,丰田、本田等车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召回,全球召回总数超过6000万辆。
近半年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资料显示,仅丰田公司有关气囊的召回海外约14起,涉及300余万辆车,国内约6起,涉及近100万辆车。本田公司因气囊问题发出的召回海外约18起,涉及近600万辆车,国内约3起,涉及近300万辆车。作为高田气囊的重要伙伴,近半年本田公司仅因气囊问题的召回占本田同期所有召回的80%左右。
无法应付的局面
成立于1933年的高田公司,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汽车安全系统的研发,直至今日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已成为全球安全装置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供应商。在汽车安全气囊、方向盘、安全带及气囊气体发生器、儿童安全座椅等汽车安全装置及其零配件的研发领域皆有所建树。
但在“气囊门”爆发之后,高田公司的信誉度急剧下降,这不仅和事件本身有关,也与高田公司在事情发生后的应对态度有极大关系。高田公司从第一例事件发生起就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还瞒报事故、在部分测试气囊的测试数据上造假、推卸责任。
这样的态度和高田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无关系。高田公司不光掌握着安全气囊核心元件气囊控制单元,还能够独立进行安全气囊的生产,是全球三家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气囊公司其中之一(其他两家:瑞典奥托立夫公司、美国TRW天合汽车集团)。
就市场占有率来看,高田在全球气囊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仅次于世界安全气囊最大厂商瑞典奥托立夫公司(40%)。与之合作的企业包括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福特、通用、大众、奔驰、宝马等大型企业,覆盖了欧美、日韩及国内的大部分整车集团。其中,本田公司不仅是高田最大客户,还持有高田公司1.2%的股份。
召回陆续实施,但是根本解决方法决定着高田及相关车企的走向。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表示,“无论高田未来走向如何,汽车制造商都应该对此次由高田安全气囊召回事件造成的事故,包括潜在损失负有最终责任。”本田公司成为第一个宣布未来将不再使用问题高田气囊的企业,随后日产、马自达、三菱等企业也相继宣布未来的产品将不会配备有问题高田气囊。
恶性召回事件的发生及大量客户的流失导致高田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自2014年起,高田股票价格不断创造新低,有分析师认为,气囊召回事件将使高田出资3000亿日元(约合171.89亿人民币)以解决问题,高田甚至面临破产。
不光高田,本田、丰田等受召回事件影响的企业也需要抽出资金对召回事件负责。据悉,本田公司在2015年用于质量问题的支出就已达到了2800亿日元(约合160.43亿人民币)。
巨额资金的付出也迫使各大车企积极寻找新的供应商。在海外市场,本田公司承诺将为美国生产的新款雅阁配备日本大赛璐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丰田公司则选用本集团旗下的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提供全新的安全气囊。
海外市场上各大车企对高田气囊坚决弃用,而国内市场,本田、丰田及马自达等企业却对气囊问题回答得含糊其辞,在北京的某本田4S店,对于高田气囊问题,店员表示,“按照厂家操作流程更换有缺陷的气囊气体发生器,而接下来的车型是否继续使用高田气囊并不清楚。”广汽丰田回应称,是否继续使用还在确认中。而大量使用高田气囊的自主品牌,目前也尚无信息表明是否已经完全放弃使用高田产品。
《产品可靠性报告》认为,以高田气囊为例,全球领先的供应商带来了先进的质量理念,但以商业为出发点时,国外供应商在产品上的不同地域标准,或为成本而降低标准,则需要国内主机厂细心甄别,谨慎合作。
不安全的气囊
安装及维修工作只能由受过培训的维修部门的职员来完成。检测时不可使用检测灯、电压表和欧姆表。安全气囊只可在安装好后用V.A.G1551/1552来检查。气囊装置有一个更换日期,即使不撞车,气囊装置经10年后也必须更换。
气囊系统不允许打开或修理,只能更换使用新的元件。检查安全气囊时,必须断开蓄电池地线。为防止气囊的意外引爆,在对气囊系统进行任何操作时,都要拆下电瓶的负极并盖上,中央控制板后面的供电装置的插头也要拨下。将安全气囊与电源相连时,车内不可有人。
安全气囊从运输器具内取出后必须马上装车。如须中止工作,应将安全气囊放回运输器具内。不可将安全气囊放到无人照管的地方。存放拆开安全气囊时,起缓冲作用的面应朝上。如果气囊装置或其和引爆装置从高于0.5m处掉在地上,那它们就不能再装车了,受到了机械损伤的气囊元件一定要更换,裂纹能导致印刷电路板损坏而使气囊系统失灵。
气囊装置不得涂油和清洗剂或类似物质,即使是短时间地暴露在100℃以上的环境中也不允许。若在一次事故中气囊装置被引爆了,为安全起见,所有元件(储能器、气囊装置、引爆装置、电压转换器、线束)都需要更新。
2016车市 各路英雄论短长
岁末将至,回顾与展望模式开启。11月9~11日,“2016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召开,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汽车流通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就我国汽车市场现状、未来走势及如何保持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刊在此集纳部分与会者的精彩言论,以观2016年车市风潮
(本文涉及的全部数据均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