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想和你好好聊聊这三款车
符合什么标准才算一款好车?你可以听听朋友推荐,翻翻网络论坛讨论;也可以看看C-NCAP碰撞成绩,查查汽车投诉数量;或者去4S店实地试驾,研究一下官方技术指标。不管你是不是懂车,对于一个汽车产品连续6年产销全球第一的大国来说,在这里购车依然是个难题。每年上市的新车已经堆积到近300款,而它们所产生的销量,则超过千万辆,类型有轿车、SUV以及MPV,并按照不同尺寸继续细分。绝大部分汽车制造商都通过不停地品牌灌输或越级配置来吸引购车人的注意力,发布会和试驾已经成为厂家通过媒体传播的主要内容。但汽车是一部机器,可靠性与耐久性是比颜值和品牌更令人心动的品质,《产品可靠性报告》开设此栏目的目的是试着帮你降低选择的难度,在老车主和实验室面前,你可以得到对某款车的最靠谱评价。
在过去5年里,《产品可靠性报告》每月都会推出3款新车的车主问卷调查结果,从品牌、舒适度、质量、服务等不同角度,对新车做出评价,并以分数方式提供给消费者做购买参考。在这个系列已经累计了超过200款车型数据之后,从2016年11月开始,我们打算平行开创另一个层面的评测。在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赢通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协助下,《产品可靠性报告》计划利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的技术实验室,以相关产品国家标准为基准,同样以分数方式,对新车做定量评测。在未来的杂志中,“车主评车”与“实验室评车”将交替推出。
成立于2015年12月的赢通信息技术设定了一个准公益的目标,做中国市场上独立于政府和厂商的第三方汽车评测机构。这也与《产品可靠性报告》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我们希望提供更多、更客观的消费参考,让消费者在政府、厂家以及第三方评测等因素影响之下,综合做出购买决策。我们不打算左右消费,而是本着“扶优治劣”的原则,引导消费者找到本土制造的优质产品,从而带动行业产品质量提升。
2016年上半年,赢通公司以自费、随机购买方式,从市场采购了6款2016年新上市的SUV车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各三款,然后委托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完成新车3000公里磨合,并进行主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燃油经济性、车内噪音及电磁兼容性五个方面的专业测试,希望客观公正反映各款新车产品的综合性能,为消费者提供理性的购车数据参考。这套体系被命名为新车品质评价(NCQA,New Car Quality Assessment)。《产品可靠性报告》将分两期对这6款车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新车品质评价必须独立于汽车企业、政府及媒体的关系之外,为了实现这些,我们也做了相应的付出,所有测试车辆自行购买,所有测试费用自行承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体系能够更纯粹地专注于汽车品质,去努力打造一把衡量汽车品质的标尺。”赢通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CEO孙云鹤对《产品可靠性报告》说。
之所以选择SUV车型,是基于中国车市的阶段性特点。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0月份,中国狭义乘用车219万辆,同比增长21.7%,1~10月累计1817万辆,同比增长18.0%,这其中SUV和MPV两大车系增幅最大。10月SUV车型销售86.4万辆,同比增长41.4%,1~10月累计售出673万辆,同比增长44.5%;MPV车型10月售出21.4万辆,同比增长13.6%,1~10月累计售出188.3万辆,同比增长19.1%。现在,产品谱系里没有几款SUV车型,都不能算是主流车企了。
因此,消费者对SUV的购买热情,也使得这类产品的质量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在过去几年里,类似发动机、变速器、后轴悬挂以及车身稳定、轮胎鼓包等,都在SUV车型有过集中爆发案例。为了更客观反映产品质量,用试验室测试结果来为消费者主观问卷做补充,是个有效思路。
实验室测试和车主调查不同,在项目设置和数据分析上,会更客观但也更枯燥,涉及的5项指标,均与购车和用车息息相关。为了便于消费者理解,新车品质评价的综合评分由基础分与加分项两部分构成,满分为1015分。其中5个评价项构成满分为1000分的基础分。主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以及燃油经济性三个评价项目中还增设有加分项,各加分项满分为5分。分数的参考意义大于比较意义,因为对于两款完全不同的车型来说,数据对比更多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参照,而不能代表车辆整体的成绩。
新车品质评价制定了严苛的评分标准。国标各项限值在评价体系的五个项目里仅是零分基准,各项目的满分标准则远远超过了国标要求,例如主动安全项中制动性能评价的满分标准仅是国标限值的0.5倍;在车内空气质量项中,各项挥发物含量的满分标准只是国标限值的0.1倍。
需要提醒的是,严苛标准的目的是促进行业质量提升,将测试结果变为分数是为了更直观,而由此导致的某些车型在某项指标的零分,并不意味着它在此项测试中出现问题或不合格,我们可以将零分看成一种激励,让厂家可以继续提高质量,在满足国标的基础上,取得更优秀的成绩。同时,销量、同系列新车的多样化特征、发动机、变速器、内饰材料、电器装备等因素,乃至外观漆面等,这些不在测试范围的指标,也会影响采购决策。我们建议消费者将“实验室评车”作为购车前的筛选工具,而不是最终决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