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坚持ESG长期发展路线 创维献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08-12 16:24:58 中国质量新闻网

随着“商业向善”渐成社会共识,企业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努力日益受到审视。有别于传统从财务方面考量企业的经营与价值,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综合指标,则提供了一套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

作为智能家电和信息技术的前排企业,创维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ESG理念,除了积极提升运营效率、产品品质及业绩表现之外,亦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及社会公益等方面持续投入,从而“寻求环境、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共赢”,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绿色创维”,提升能源与经济效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创维相信企业与环境是“舟水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问题。

以“绿色创维、绿色视听、绿化世界”为使命,创维将“绿色发展”的环保策略和思维贯穿于各运营环节,提出了“环保概念、生产设计、运营节能、绿色能源”四项措施,包括使用回收材料、简化产品设计以增加模具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支持绿色实验室研发环保产品等,从而实现全方位节能、多维度增效,打造真正的绿色可持续产业。

以创维石岩工业园为例,创维在开发建设之初便融入了生态环境设计,设立了大气一类控制区、水源保护区、垃圾回收区及污水处理厂,以保护生产厂区及附近生态环境。该园区内有约30%的土地都是绿化带,为员工工作及起居带来清净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创维的环保理念还被大量应用到其它办公大楼及工厂的兴建及翻新上。在创维最新公布的ESG报告中,其在三年间通过节能改造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高达约4,500万元人民币。

创维的绿色发展策略与实践,也为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示范作用。再加上对供应商评判标准严加把控,创维同样推动供应链伙伴开展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共同打造绿色生态圈,从而为全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表率。

践行社会责任,传递创新创造正能量

正如创维的企业使命——“全心全意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创维同样积极承担其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

无论是连续十届的“创维杯”创意大赛,呼吁人人都有平等创造的机会;还是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与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合办“创维技术工程师班”,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开放创维就业机会;亦或是从去年“六一”儿童节开始发起一系列“为创造发声”公益活动,倡导明星和网友一起为全国贫困学校的孩子带去了艺术启蒙课,创维一直坚信,比起单纯的物资捐赠,社会公益更应该“授人以渔”。

此外,作为一家技术性企业,创维以“科技助力改变”为己任,还将各项高精尖技术应用于具体的社会行动中。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维除了深入抗疫一线捐献物资、安装智能电视相关设备之外,还积极发挥自身在5G+8K+VR等先进科技方面的优势,联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大医院)与云南移动,打造了“5G 8K VR重症监护室远程诊疗监测探视系统”。该系统利用8K和VR技术实时呈现病房的全景高清画面,并通过5G网络传输至异地专家侧的一体机设备、手持终端和平台、高清电视屏等展现载体,可帮助专家们远程参与重症室的医治与抢救工作,有效降低医务人员以及探视家属的感染风险,为抗疫筑起了一道密实的防护网。

打造长青基业,推进现代化企业建设

企业好比大树,若想枝繁叶茂,必须要有强健的躯干——即建设科学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近两年,创维持续推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与晋升、员工及干部薪酬管理、员工商德与合规等制度性改革,以打造规范、高效且拥有持久创新力的现代化企业。

以人才管理为例,创维重视每位员工的权益,在保障大家安全与健康的同时,为每一位创维人提供充足、多元的培训课程和平等晋升的机会,让每一粒“金子”都能有机会发光。从2005年开始,创维就率先在国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到今天,先后已有四任董事局主席、三任行政总裁加盟创维集团。在职业经理团队以身作则和带领下,创维还提出了“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原则,持续深化薪酬管理改革,实行全员履职责任制度,以创造更加公平且充满活力的组织体系。

创维还持续推进内部创新与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销售管控、优化海外业务,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毛利率、拓展智能系统技术产品业务等举措,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保障企业健康运作。

毫无疑问,ESG是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的总基调,创维将长期以ESG为指引,在环境管理、供应链管理、员工管理、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持续努力,在持续完善其智能人居布局、引领行业转型的同时,献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李素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