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更换怎么这么难?
北京海淀区一居民楼电梯问题困扰住户近一年
家住北京海淀区城华园7号楼的150余户业主,本来指望着今年4月份更换新电梯后结束爬楼出行生活。但现在却因为更换电梯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只能“望梯兴叹”,不知道还要等到何时才能坐上新电梯?
起因:两部电梯报废将近一年
城华园小区7号楼于1997年建成入住,板式结构,楼高14层,东西两部电梯,5层至14层的居民日常出行都要靠电梯上下楼。据该楼物业单位——北京城建弘城物业管理公司介绍,这两部电梯运行至今已有18年之久,均已到使用年限,老化日益严重,事故频出。
据介绍,几年前,物业公司曾对电梯进行了主要部件的更换维修。但此后两部电梯出现故障的频次越来越多。其中东面一部电梯在2014年未就已无法修复而停运。之后,西面的另一部电梯成了全楼人上下的惟一通路,尽管出现故障的次数越来越多,但也只能高危运行。至2015年6月18日,西部的电梯再出故障,3人被困轿厢。维保单位确认该电梯无法修复亦宣告彻底报废。
难点:更换电梯的钱从哪儿来
7号楼的电梯停运至今已有10个月了。上了年纪的老人、怀孕8个月的孕妇,带孩子的父母,每天都要面对楼梯而无可奈何。有的人家或投亲靠友,或临时在外租房,剩下的住户不得不忍受爬楼之苦。
据城华园7号楼部分住户反映,该楼的电梯问题是长期困扰这里居民的“疑难杂症”。为什么电梯问题会拖到今天没有解决?据了解,7号楼在1997年建成后,有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北京石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作为职工福利房购买分配。房改后按商品房价格出售给职工。目前,这栋楼的现住户,有一些是原购房单位的职工,还有一部分是经过房屋买卖后新搬进来的人家。另有一些人家是租房户。
根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单位将原福利房转为商品房出售时,即出售公有住房的,应按照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但是,像7号楼这样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交付使用的住宅建筑,由于十几年前公共维修基金管理不健全,这栋楼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成了谁也谁不清楚的“谜”。又因为原购房单位分属中央单位、市属单位等不同性质,各单位对能否查验、使用这项专项基金也是各执一词。城建弘城物业则表示,他们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这笔费用。
进展:电梯安装已经就位却迟迟不能运行
经过7号楼居民多次联名反映问题,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多次召开7号楼电梯维修及物业管理工作协调会,有区房管局、城建弘城物业、居委会以及原产权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但进展缓慢。
直到2015年底,由学院路街道办事处牵头的协调会拿出了一份工作方案,由原产权单位按照现住该楼本单位职工住房面积负责提供维修资金;按商品房购置房屋的住户,按住房面积分摊更换电梯费用。对于电梯更换的资金缺口,由学院路街道办事处按政策比例补充。
会后,根据业主代表确认7号楼更换的电梯品牌,业主代表委托物业公司与天津奥的斯电梯厂家签订供货合同,并成立了由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财务监管小组。财务小组根据部分原产权单位缴纳的维修经费,加上部分商品房业主缴纳的分摊费用,按照合同交付了电梯制造、安装的预付款。
春节过后,7号楼电梯改造工程启动。经过安装人员近一个月的工作,目前7号楼的两部更换电梯已经安装就位。但是,据了解,目前,因为还有几家原产权单位没有缴纳更换电梯费用,另有部分商品房业主不交钱,电梯安装单位以“没有收到余款”为由不予交付。
问题:老旧电梯费用分摊尚缺制约机制
据了解,2015年8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讨论并通过了《海淀区关于推进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大修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这个《实施意见》力图通过政府补贴杠杆,引导实现业主自主协商、共同决定,撬动老旧社区电梯更新改造大修资金归集,及时消除电梯安全隐患,为老旧社区自治探索出一条新路。
但是,这项措施在7号楼的实施并不顺利。按照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一位负责人的说法,海淀区的补贴比例是在老旧小区电梯改造维修费用中政府承担40%的费用。但政府补贴的原则是在业主(含产权单位)筹集到应收缴电梯改造维修费用达到60%后才能划拨。
而城华园7号楼现在的问题是,像大唐电信、北京电视台等原产权单位,因为公共维修基金查找、划拨等手续繁杂而拖延,另有部分商品房业主迟迟不交费用,致使目前收上来的电梯改造款没有达到总款的60%。有业主质疑有些原产权单位、部分业主寄希望于政府的40%而拒不交钱。由此造成的“怪圈”,一是业主(含原产权单位)以种种理由拖延缴费,影响电梯问题的早日解决;二是对早已经交钱的业主不公,难道对那些不交钱的“秤砣业主”没有办法?有业主反映,虽然街道办事处在协调会上明确了“不交钱不发卡”的乘梯原则,但对于组织松散、情况各异的业主群体来说,加上该楼物业单位始终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很多业主担心实际操作的效果。
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但7号楼的业主们经历了10个月的煎熬,面对收缴电梯改造费用面临既没有制约力,也没有时间表的窘境,他们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就仿佛用钢缆吊在半空的电梯轿厢,不知道还要拖延多久才能落地?
编后:
用“燃眉之急”形容电梯报废对居住高层楼房的住户影响一点都不过分。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市10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有2.7万台。一旦电梯故障,住在高层的老弱病残、孕妇儿童出现状况,甚至发生危险,可是人命关天。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把老旧电梯改造当成重点民生工作,研究制定相应措施。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市16个区均已全面建立产权主体不清、维修资金不足的老旧住宅电梯政府救济机制,由区政府牵头,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消除电梯安全隐患。
毋庸置疑,由于历史原因,老旧电梯改造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解决起来也并非能一蹴而就。但不容回避的是,电梯故障或停运,影响到居民家居生活,涉及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7号楼的电梯问题,暴露出有关部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正如在7号楼采访中有业主反映:“为什么第一部电梯报废,向上反映始终没有音讯?”“筹集两部电梯的费用困难,政府能不能先改造一部?”这些质疑在提示有关部门,能不能把电梯安全隐患治理与政府救济制度进行有效衔接。当电梯宣布报废时,同时对负责更换、改造电梯的承办单位下达任务书,明确责任、限定时间,形成“一条龙”式的管理体系。再比如,在电梯改造的同时,指导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或业主自主管理组织制定电梯乘坐、使用公约,让“刷卡乘梯”成为电梯改造的“标准配置”。而像“刷卡乘梯”看上去是细节,确是老旧小区电梯改造的“关键点”,这不仅是出于公平,也有利于楼层安全治安管理。
同时,要充分认识电梯改造是一项“拖不起”的“民生工程”。改造一部电梯,就算资金不愁,从拆除旧梯到选定新梯,从下订单到生产交货,从土建改造到安装调试再到检查验收,也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像7号楼这样的情况竟拖延了10个月。而据了解,还有的老旧小区的电梯问题甚至达一两年!一旦发生事故,对管理部门而言,是效率问题,还是责任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