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执法>>

苯含量超标15倍!不良商人竟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

2021-09-25 20:13:38 新华社

作为大众畅销饮品的扎啤,是在啤酒原浆中充入食品级二氧化碳制作出来的。近期,在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的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中,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查办了一批扎啤非法添加案件。不法分子为节省制作成本,竟然用工业二氧化碳替代食品级二氧化碳制作扎啤,苯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

苯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

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率先针对扎啤非法添加工业二氧化碳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01个市县(区)出动执法人员7055人次,检查餐饮店、扎啤经销商及二氧化碳充装企业5630家。

浙江省温州市的一名扎啤经销商林某说,一个装有8升二氧化碳的气罐,可以配置出360升扎啤。起初,他从正规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购进二氧化碳气罐,后来听说充装工业二氧化碳价格便宜,于是开始用工业二氧化碳混入扎啤原浆。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林某卖出了这种扎啤60000多升。

在口感风味上,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的扎啤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作的扎啤差别并不大。但是,对照食品级二氧化碳国家标准,工业二氧化碳纯度低、杂质多,对于苯、总挥发烃等有毒有害物质没有限量要求。

执法人员将查获的工业二氧化碳样品送专业机构检验检测,结果显示:苯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一氧化碳含量超过国家标准8倍、总挥发烃含量超过国家标准4.5倍。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不得在食品中添加除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食品检验研究所副所长刘柱介绍,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通常作为工业上的基础原料。由于对人体有害,在食品级原料、包装等方面被严格限制使用。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属于非法添加的违法行为,其所含超量的苯、总挥发烃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在啤酒中,会造成食品安全潜在风险。

执法人员对查获的餐饮店追根溯源,倒查上游经销商、相关配送企业以及气体分装企业,了解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生产经营资质。同时,追查二氧化碳采购、配送及充装记录,对涉案相关当事人予以立案查处。

“扎啤非法添加工业二氧化碳在行业内较为普遍,已形成一条违法产业链。”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处处长陆立权说。截至目前,浙江省开展的扎啤非法添加专项执法检查立案863件,查扣违法气瓶1982个。

image.png

每百杯可多获利约20元,售卖主体为餐饮店或酒吧

明知添加工业二氧化碳属于违法行为,为何不法商家敢于铤而走险?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某经营户周某说:“从经销商处采购扎啤,制作扎啤的机器、二氧化碳气体都由经销商免费提供,每次气罐用完后由经销商回收。”检查发现,今年以来,他卖出了660升扎啤,非法获利2706元。

执法人员介绍,通常经销商为餐饮经营者免费提供扎啤机、二氧化碳气体,气瓶瓶体在使用完毕后回收。然后,经销商将空气瓶送至工业二氧化碳气体生产企业,重新充装后投入使用。这些气瓶的瓶体普遍没有食品级标签标识。

浙江省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马丁丁介绍,工业二氧化碳价格为每升2.5元至3元,约是食品级二氧化碳的一半。餐饮经营者非法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每百杯可多获利约20元。一户小餐饮店每月至少可多获利500元,酒吧或较大餐饮店的获利空间则更大。

至此,违法产业链浮出水面:上游是二氧化碳生产企业;中游是二氧化碳气体分装配送企业、扎啤经销商;终端是餐饮经营主体。

image.png

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需重视产业配套缺失问题

“非法使用工业二氧化碳制作扎啤,除了牟利驱动,还存在产业配套缺失等原因。”陆立权介绍,有资质的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企业少,运输成本高。

以浙江省为例,从案件查办掌握的初步情况来看,合规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充装企业数量仅为5家,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且二氧化碳气瓶属于危化品范畴,对于区域间运输、储存要求高,物流成本也较高。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案属于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以及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统称为食品非法添加。

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专项查办食品非法添加类案件7821件、罚没款1.01亿元、吊销许可证37件、移送公安机关1411件。

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斩断食品非法添加的违法链条。凡是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依法从严从重查处;能够吊销许可证的一律吊证;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能够处罚到人的一律处罚到人。务必让食品安全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记者 赵文君)

(责任编辑:陆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高山冷水稻进入收 ...

  • 浙江省武义县有机茶园景观

  • “满分10分的话,这家店只能得6分 ...

  • 江苏镇江跨部门成立融合战队 合力打 ...

  • 第七十二期 余少明:千丝万缕的线,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