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免费领取“皮肤”,结果一步一步中了圈套,最终被骗14万元。
杨某认为转账使用的支付平台及绑定银行卡的开卡银行都存在过错,于是将两者告上法庭。
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受理一起涉支付平台及银行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
本案涉及银行与支付平台共享个人信息过程中合法合规问题,所涉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同时,个人信息被侵害是否可以直接导致财产损害亦具有法理探讨价值。
原告杨某诉称,2021年7月7日,原告孙女朱某(未成年人)使用原告手机刷短视频软件,软件中一名男子向朱某发送消息,称只需扫码就可获得游戏皮肤,于是朱某使用原告手机软件扫描该男子提供的二维码。
扫码后,朱某被告知,软件内所有资金被限制使用,需要使用另一款支付软件扫码付款,才能解除限制并恢复正常,届时已支付款项会原路返回。
随后,朱某使用原告的支付软件开通一键绑定银行卡功能,将原告在某银行办理的银行卡进行绑定。2021年7月7日至2021年7月9日,朱某通过该支付软件从银行卡转出14万余元到该男子指定账号上。后原告发现被骗,向公安机关报案。
原告认为,银行卡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被告某银行作为发卡行,应承担更加严格的个人信息保密义务。现该银行未通过有效形式向其告知向他人公开涉案银行卡信息的安全风险,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在未取得其单独同意情形下,便向另一被告公开个人银行卡信息,导致案外人能够通过支付软件转出银行卡中资金,最终使其蒙受财产损失,故诉至法院,要求两被告共同承担损害赔偿148874元及利息损失1306元。
本案将择期开庭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