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期间考生饮食安全消费提示
又到了一年一度备战高考中考的时节,也是家长们充满期待的时刻,各家庭在全力备考的同时,还应当注意饮食安全,科学消费。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2022年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统筹抓好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考试期间考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此,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做如下消费提示。
一、膳食平衡需注意,肠胃舒适更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让广大消费者更加注重营养健康、膳食合理。高考中考期间,考生们体内的热量和营养素消耗很大,除了尽量保持原有饮食习惯,还要特别注重膳食平衡,以保证多种营养素供给,满足紧张学习所需的多种营养素与热能。特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三餐合理安排。要按照食物多样、荤素搭配、粗细兼顾、蛋奶兼并、谷豆混吃、果蔬充足的要求,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充足供给。平衡膳食有助于增进健康和精神饱满。在考试期间,切忌暴饮暴食,食物摄入超出身体的消化能力。
谨慎选择食物品种。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时刻记心上,科学选择食物品种,尽量不购买不明来源的食用菌,不吃发芽土豆,四季豆要炒熟炒透;警惕米酵菌酸中毒,泡发木耳、银耳要及时烹饪食用,河粉、米粉要留意产品感官性状和保质期,特别是散装销售产品,要低温保存,超过保质期的坚决予以废弃处理;自制豆浆要注意假沸现象,加热豆浆一定要确保温度达到要求,加热充分。
注意食物卫生安全。考生应尽可能在家或学校食堂用餐,不随意到无证和食品安全状况差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选择食用新鲜食物,不吃剩菜剩饭。熟食须彻底加热后食用,避免吃生冷食物。切勿随意尝试新奇食材或者不经常吃的食物,避免造成肠胃不适或过敏等。
清淡饮食解暑降燥。目前四川天气已进入暑期高温时节,有些考生会感到食欲不振或者焦虑不安。因此,饮食宜清淡。烹调方式应多用蒸、煮、炖、清炒等,少食用油煎炸食物。此外,由于夏季易出汗,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定时、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考试期间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二、在外就餐长心眼,网络订餐应谨慎
外出就餐选好环境。考生应尽量在家或在学校食堂用餐,确需外出就餐时,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绷紧弦、听招呼、守规矩,使用公筷公勺,不组织、不参与群体性聚餐活动。就餐前注意留个心眼,做到“四看四不吃”,即看证照是否齐全、看环境是否卫生、看餐具是否洁净、看饭菜感官是否正常,做到不吃生食海产品或水产品、不吃冷荤凉菜、不吃不熟悉不新鲜或有异常的菜品、不吃无《食品小摊点备案卡》的食品摊贩经营的食品。就餐后,应索要发票等消费凭证。
网购食品小心谨慎。网络订餐时应选择距离近、证照全、口碑好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尽量缩短食品运送时间。自觉采取“无接触式”配送方式,送达后要认真检查包装、封签是否完好,食物是否新鲜,并在标签注明的时间内食用,勿长时间存放。尽量不要订购凉菜、生食品种(如生鱼片、沙拉、寿司)、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裱花蛋糕)等食品。
身体不适及时就诊。考生就餐后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保存好发票、就诊记录、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高考、中考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食品安全巡查,考生或家长若发现身边有食品安全问题时,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反映。
三、踏实学习信自己,劳逸结合增效率
动静平衡,适度锻炼。新冠疫情或多或少扰乱了考生的学习复习节奏和生活规律,考生备考往往忽略身体锻炼。提醒考生除了注意营养均衡和食品安全外,讲究作息规律和动静平衡也非常重要。无论在家还是学校,考生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与学习规律。同时,建议考生适度锻炼,减少久坐时间,避免长时间伏案学习,用自己适应的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时,要注意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复习和考试。
讲究科学,慎用补品。考试没有捷径,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依靠平时刻苦学习和知识积累才是正道,不要迷信所谓“补脑”产品。有的家长“临时抱佛脚”,会在临近考试时给考生选购保健食品或保健品“恶补”。在此提示家长和考生,选购和食用保健食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保健食品不能替代日常饮食。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并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素,更不能代替一日三餐。因此,正常饮食要保证。特别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不能代替药品。第二,选择正规渠道并认准标志。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并索要、保留好相关票据和有效凭证;同时要注意产品有效期,不要食用过期或变质的保健食品。在食用保健食品时,要根据考生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产品,并遵照标签及说明书要求食用。
审 核: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余晓琴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抽检处
参考资料:“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河南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