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冷忽热”到“知冷知热”
探访北京热力集团今年首个智慧供热改造项目
□ 本报记者 何 可
“往年,热的时候需要开窗,冷的时候需要穿袄。今年的室温刚刚好,没再忽冷忽热。”今年采暖季,家住北京百万佳苑兰园的刘先生,感受到了与往年的不同。
为刘先生居住的小区提供供热服务的百万庄北里B区热力站,是北京热力集团今年首个智慧供热改造项目,也是首都核心区的示范热力站。据北京热力集团西城分公司车公庄供热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宇明介绍,经过智慧改造,供热系统实现了自动调节,让居民的体验从“忽冷忽热”变为“知冷知热”。
“这座热力站从今年8月开始智慧化改造,刚刚经过调试投入使用。”11月8日,记者跟随赵宇明来到这座位于百万庄北里西巷地下3层的热力站,才走进热力站,就看到了层次分明的监测系统、安全系统和控制系统。
这些还只是热力站硬件改造的一部分。此次智慧供热改造硬件部分可分为3个层次,除了热力站,还包括单元楼和用户侧,它们共同构成了供热系统的“感知系统”和“执行系统”。而供热系统的“大脑”则是北京热力智慧供热平台,它集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了全过程的智慧化、自动化调节。
在热力站热力智控的大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压力、流量、热量、烟感、水浸等多项数据。赵宇明说,这些数据将实时远传至智慧供热平台,辅助“大脑”下达指令。
一般来说,采暖室温在22℃左右最舒适,但受到天气以及建筑物形式、年代、保温等因素影响,很难做到精准供热,导致“欠供”和“过供”并行,既不能保证供热质量,也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
“以往的供热工作更多依靠人工经验判断,运行人员根据气温手动设置供热量,经常存在温度调节不及时的情况。通过智慧改造,人工调控将被系统智慧调控取代,供热工作更加精准,实现了从‘经验主导’向‘人工智能’迈进。”赵宇明说,得益于分层次智慧供热改造,仅2022年北京热力集团就减排二氧化碳约1.97万吨。
“有了这项技术,我们的服务也能主动向前一步,更有针对性。”赵宇明说,智慧供热系统能科学分配每个单元的热量,保证室温达标。而且通过系统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热量采集器,问题处置也能更加精准高效,让检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