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 本报记者 王惜纯
5月2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但同时还存在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围绕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在守护民生福祉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开展日常监管执法及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依法打击假冒伪劣,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实施汽车召回560.4万辆,消费品召回983.2万件;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472.8万批次,下架、封存、召回食品3969吨;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共查办各类案件56.5万件,涉案货值金额28.1亿元,依法严厉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降糖降压等物质、假冒伪劣化肥、刷单炒信等虚假宣传、“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生产销售劣质燃气具、违法生产使用小型锅炉和使用未登记电梯、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车”等8类违法行为。
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全国消协组织积极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消协力量——
积极开展制止餐饮浪费系列活动,发布反对月饼过度包装消费提示,参与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开展反对野蛮装修专项监督行动,发布新能源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开展养老消费调查等,推动相关产品服务提质升级。
指导地方消协认真处理投诉,稳步推进投诉系统优化升级,并于今年3月15日上线试运行“全国消协智慧315”。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32.85万件,解决112.74万件,投诉解决率84.8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7亿元。
深入开展消费监督,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行业加强自律。开展农村消费、规范管理网约车聚合平台、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云存储安全等方面的监督调查,就“五一”商家出格涨价、饮品任性加冰等问题发表观点,发布重要节点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反映的多个问题与广大消费者产生共鸣,社会反响良好。
积极参与法律法规和标准制修订,深入研究消费维权难点问题,持续优化消费环境。连续7年发布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组织开展“优化消费体验 共促消费公平”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企业积极响应,惠及人群超过13.44亿人次,带动消费约1952.39亿元。
年度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存在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金融领域消费信用相关立法相对滞后,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撤销权、提前还贷权等基本权益需要有更好的法治保障;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供给仍显不足,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数字人服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元宇宙虚拟场景、盲盒经营等领域的消费,需加快推进法律制度建设;预制菜等新型食品生产经营模式需加紧规范,食材不新鲜、口味还原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化低、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医疗美容合同“霸王条款”多,营销“套路”消费者,“黑机构、黑医生”导致“美容”变“毁容”等问题,亟待健全常态化监管;数字化背景下电诈手段不断翻新,AI画像“精准诈骗”、小额多次诈骗等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加大全链条治理力度、有效提升消费者防诈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直播电商、新型网络营销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待健全,部分平台数据造假、低俗“带货”、诱导私下交易等问题需要加紧治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