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便民>>

这份消费提醒一定要查收!发现它立即举报!

2024-08-22 12:38:52 上城区市场监管局

酱爆螺配冰啤酒是夏天夜宵首选,但有些螺不是想吃就能吃的。

8月初,浙江32岁的徐女士(化名)因为吃了几十颗织纹螺中毒,去“鬼门关”走了一遭。由于这种毒素没有特效药,医护团队为她进行了洗胃、血液灌流等一系列解毒治疗。目前,徐女士中毒的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割香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织纹螺

因味道鲜美,织纹螺曾是江浙沿海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但实际上,织纹螺可能含有河豚毒素。织纹螺本身无毒,因生长过程中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约0.5mg的河豚毒素即可对人类致死。更重要的是,河豚毒素对热稳定,仅靠煮熟煮透是无法完全去除毒素的。

人一旦食用,毒素会通过阻断钠离子的通道功能来干扰神经传导,使人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全国多地也曾多次发布警示,提醒市民勿食织纹螺。医生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在任何季节购买、采捕、食用织纹螺。一旦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不要小看一颗织纹螺,重症者可能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温馨提示: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切勿为一时口腹之欲,冒险食用织纹螺,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行为,可拨打12345举报。

(责任编辑:凌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上海:开放临港 共创未来

  • 安徽淮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

  • 广西梧州市16万公顷早稻陆续成熟

  • 上汽通用汽车RoboTest无人化 ...

  • 探营梅赛德斯-奔驰:服务用心 不厌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