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辆车“品质”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汽车制造的专业角度看,品质可以被粗略地分为功能和制造水平两个方面。功能性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采购来实现的,而耐用性、安全性、工艺等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整车制造企业的制造、装配的质量水平。
那么,一汽-大众的品质究竟是怎样保证的?一汽-大众的质保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日前,笔者有机会走进一汽-大众质保部,切身感受了其严谨、苛刻的质量标准和“全员全过程”的质保体系。
什么是“全员全过程”质保体系?

为了保障每一辆交付到用户手中的产品都具有良好的品质,一汽-大众建立了覆盖三大基地、编制超过2000人的质量保证部,着力打造“全员全过程”质保体系,使质量保证工作完全覆盖一个产品从开发到采购、生产再到售后的整个生命周期。
杜绝0.01%的缺陷
对于从供应商采购来的零部件,保障它们能够符合一汽-大众的质量要求,是整车产品质量保证的初期工作之一。供应商生产的外协件合格率究竟要达到多少,才能满足一汽-大众的需要?99.99%是否已经足够高?
人们通常会承认,产品生产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99.99%的合格率已经是非常高的要求。但是,质保部的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从整车产品的角度来看,如果外协件整件有1200个,每件的合格率都为99.99%,那么装配后所有零件都合格的概率,也就是整车的合格率,将会降到93%左右。那么,出现质量缺陷的概率就会高达7%。一汽-大众年产销量超过150万辆,7%已经超过了10万辆。因此,一汽-大众坚持“0缺陷战略”,要杜绝哪怕0.01%的缺陷,要求来自供应商的零部件达到100%合格。
毫厘之间的精准测量
不同的零部件要组合成一辆整车,尺寸和匹配尤为关键。如果尺寸偏差过大、匹配出现问题,可能造成风噪增加,零件磨损,或出现异响,进一步还会影响整车的功能、风阻、油耗等等。
因此,一汽-大众采用国际领先的精密测量设备,对零部件尺寸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控制。质保部测量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介绍说,一汽-大众所有零件的尺寸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超过即为不合格的产品。而对于在发动机等精密零部件,一汽-大众对尺寸的要求精确到微米,一般十几微米以上的误差已经属于不能接受的范围。

车内气味一直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不仅是因为气味与消费者的体验直接相关,更因为其中的挥发性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人的健康。一汽-大众对挥发性物质和气味的控制是极为严格的,采用多种国际领先的精密仪器,能够对车内空气中300多种物质进行监测。
除了精密的仪器,一汽-大众还拥有几位“国宝级”的“金鼻子”--气味评价员。仪器能够精确地测定物质的存在和含量,但不能表达主观的感受;而这些天生嗅觉灵敏、又受过特殊训练的气味评价员,却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通过鼻子来判断车内的味道是否会引起用户的不适。
控制有害物质是一汽-大众的目标,但是没有任何气味却不是一汽-大众的追求。质保部材料中心的工程师告诉笔者,一汽-大众的真皮座椅和其他皮料材质,采用的全部是头层牛皮,而这种真皮材质本身会具有一定的味道,也是车内气味的主要来源。这种正常的车内气味是一汽-大众产品的特点之一。
“火眼金睛”分辨百种色彩
颜色是汽车给人的观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汽-大众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采用整车标准光源对内饰颜色、匹配进行评价的厂商。标准光源间可以模拟日光、室内、黄昏等8种光照条件,能够保证零部件在任何光照条件下都不出现色差等情况,始终保持美观。
与评价气味的“金鼻子”相似,对颜色的检验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检测人员,用“火眼金睛”进行评价。这些专业人员能够在十分钟之内,将100种非常相近的颜色,按要求排好顺序。而普通人用一两个小时也难以做到。
这些“火眼金睛”首先要经过选拔,对颜色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敏感性;然后要到德国进行培训,通过一些训练方法来锻炼眼睛的敏感程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提升。
仅是合格仍然远远不够
整车组装完成后,经过全面的实验和检查,如果质量合格,就可以出售。但在这一系列检查之后,一汽-大众仍然要针对这些产品进行著名的“整车奥迪特评审”。
所谓“整车奥迪特评审”,是针对合格产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评审员独立地站在用户使用产品的立场上,按照德国大众集团质保部制定的统一标准,以专业、全面的眼光进行的随机抽样评价。如果说合格产品是达到了60分及格线,整车奥迪特就是以100分的完美标准来考察产品。100分,正是一汽-大众不懈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