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品牌风采>>

“行走的汾酒2020”文化大讲堂举办,汾酒“活态文化”战略出炉

2020-09-03 11:12: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酒魂,活态为魂,活字当头,文化改革”,9月2日,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在杏花村汾酒举办的“行走的汾酒2020”广州站·文化大讲堂上发布了汾酒“活态文化”战略。

汾酒总经理谭忠豹,汾酒纪委书记高志武,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汾酒工会主席李明强,汾酒总会计师高明,汾酒总经济师张春生,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赛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中国当代徐霞客李存修,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威廉,汾酒市场部部长闫向兵,汾酒融媒体中心主任陈东斌等领导嘉宾,参加了当天的文化大讲堂。

汾酒“活态文化”战略发布

自2009年,在以李秋喜为核心的汾酒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汾酒系统地构建起了“中国酒魂信仰管理体系”,形成了汾酒发展新思维,推动汾酒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在行业内创造了“三香鼎立”的格局。

10年过去了,汾酒2019年营收、净利润已经分别是当年的5.6倍、5.8倍,“汾酒速度”得到行业公认,“汾酒复兴”也进入历史较好时期。进入2020年,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汾酒为未来发展确立了“活态文化”的核心战略。

8月17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汾酒老作坊,就文化遗存保护、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汾酒老作坊是楼阳生此次调研中唯一的企业遗产文旅项目,调研期间也提出了重要要求。

“这是汾酒文化理论化的一个里程碑,是汾酒制定‘十四五’发展战略和文化战略的纲领,为汾酒发展指明了新的战略方向。”李秋喜强调,汾酒要大力推进“活态文化”战略。

李秋喜表示,汾酒要把“中国酒魂、活态为魂”作为新的战略定位,活化、活用汾酒历史文化,不断丰富汾酒、竹叶青酒历史文化内涵,提高汾酒、竹叶青酒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活跃度。

“中国酒魂信仰管理体系”为汾酒打开了过去10年高速度的增长传奇,“中国酒魂、活态为魂”的全新战略定位,将为汾酒打开未来10年的高质量增长空间,汾酒“活态文化”将成为汾酒人中国酒魂复兴时代的精神指引和内在动力。

李秋喜表示,汾酒要“活字当头、文化改革”,开创汾酒改革“双轮驱动”的全新局面,确立中国酒魂复兴时代新的战略定位,实施中国酒魂复兴时代“活态文化”企业文化战略,实施中国酒魂复兴时代“活态文化”基础战略,实施中国酒魂复兴时代“活态文化”营销战略。

“行走的汾酒”要成为“活态文化”改革的排头兵

汾酒“活态文化”战略是在“行走的汾酒2020”广州站·文化大讲堂上发布的。“行走的汾酒2020”正式启动,首站广州站同日也正式启动,火炬从杏花村汾酒踏上了向广州传递的行程。

《文化大讲堂》邀请了谢有顺、王赛时、李存修等文化学者走进汾酒,在开展“溯源之旅”之后,为全行业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文化汾酒”在文人与文化、名人与名酒的对话中得到彰显和升华。

李秋喜表示,中国酒魂,活态为魂,活字当头,文化改革,在“行走的汾酒2020”文化大讲堂旗帜鲜明地提出来恰逢其时、恰到好处,“‘行走的汾酒’要成为汾酒‘活态文化’改革的排头兵,为汾酒文化改革提供经验、提供案例、提供思路”。

在过去两年多的行走中,“行走的汾酒”不断迭代,在传播和推广汾酒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与共鸣,也推进了汾酒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行走的汾酒2020”在往期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契合了李秋喜提出的改革“排头兵”的要求。

王赛时结合中国酒史的研究,对汾酒数千年的“行走”史进行了回顾。在他看来,几千年来,汾酒就像一股充满活力的洪流,在中国酒文化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其与时俱进的酒质、迷人的酒感以及高雅的酒韵,始终为国人所喜爱。无论从何种角度探讨中国的酒文化,都难以离开一个“汾”字。

谢有顺在主题演讲中,则从“世俗”、“生猛”、“现代”的角度解析了广东人和岭南文化的三个重要特点,为汾酒走进广东,为文化汾酒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文化铺垫。

有着“中国当代徐霞客”之称的李存修,结合自己“行走”的历程,剖析了“行走”的宽度、广度、深度和高度意义,在他看来,他所坚持的“行走”与“行走的汾酒2020”心灵相通。

在学者、书法家、画家的眼中,汾酒的气质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也将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影响更多消费者。对此,李秋喜表示,我们都是文化汾酒代言人,都是“活态文化”践行者,人人坚定中国酒魂信仰,人人懂汾酒酿造工艺,人人讲汾酒故事,让“为汾酒代言”蔚然成风。

显然,随着“行走的汾酒2020”走进广州,走进更多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汾酒,李秋喜提出的让“为汾酒代言”蔚然成风正在加速实现,届时也将迎来汾酒彻底复兴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素)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市场监管部门在辖 ...

  • 乌鲁木齐一批重点企业逐步恢复全面生 ...

  • 24年品牌向上 福田速度领跑中国

  • 奥康:五色叠加 写好一个“康”

  • 全国首席质量官大会暨质量月活动掠影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