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卫龙大家并不陌生,卫龙陪伴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童年时光,时至今日仍然是“国民辣条头部选手”。如今的卫龙年营收超过40亿,市值达到600亿,一跃成为国民品牌,卫龙是怎么做到的?
从小作坊起家:一根辣条的逆袭
卫龙的诞生起源于2001年,刘卫平来到河南漯河创业,从手工制作辣味豆皮开始创业。一年后,刘卫平从凉皮筋道的口感上找到灵感,开始生产一种叫“鱼条”的牛筋面,由于反响很不错,而“鱼条”因为其中的辣味被老百姓改称为“辣条”,便有了“辣条”这一食品名称的来源。那时工厂是只有一台简易膨化机的小作坊,经过刘卫平的一系列改良操作,卫龙辣条正式进入了牛筋面生产领域。
为推广辣条,卫龙用的是摆地摊、贴海报、挂彩旗等传统营销方式,让方圆几百里的消费者知道了卫龙的麻辣丝。直到2003年,刘卫平注册了商标“卫龙weilong”,次年注册了公司,自此之后,卫龙逐渐发展壮大,由传统小吃牛筋面演变而来的卫龙大面筋、卫龙小面筋以其质优价廉逐步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辣味食品,十几年来一直畅销不衰,至今仍是“辣条界”的典范。
产品革新变法,重塑品牌认知
其实,卫龙一路走来不全是鲜花与掌声,“垃圾食品”、“产品结构单一”等声音也伴随而来。对此,卫龙坚守初心,甄选优质原材料,严格把控品质,不断创新。
在健康的大浪潮下,减油、减糖、减盐不仅是国家对辣条行业的规定标准,也是当下年轻消费者的极尽追求。于是卫龙在产品研发上下尽功夫,专门设立了辣味休闲食品中央研究院,经过专业研发人员对产品配料等的体验论证,研发辣条新品。
针对口味,卫龙也在不断改良和优化,变得更符合大众口味。好的产品当然要内外兼修,在产品包装上,卫龙舍弃了一开始用的很廉价感的透明包装,转而用洋气的铝箔、铝膜包装,由此也给人留下了干净、卫生的视觉印象。
人们对辣条有诸多误解,例如辣条是用卫生纸、地沟油做的,生产更是脏、乱、差。针对行业痛点,卫龙采用全自动化的无菌生产车间,并向大众公布了自己的厂房、生产车间情况,将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生产线展示给用户,想要让用户能够看见食品生产的安全,改变用户的认知,将卫龙高品质辣条形象植入用户心智。
随着2016年卫龙与其他品牌“联动”的营销举动,卫龙大火,并走向了高端化路线。此后卫龙更是通过产品、营销、品牌多方面的塑造,确立了自己行业老大哥的地位,不仅实现了全国化,还进击国外市场,成为名声大噪的中国小零食代表。
带动就业共同富裕以回馈社会
不仅如此,卫龙逐渐丰富自己的产品类目,卫龙旗下产品现有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和其他制品。蔬菜制品主要包括魔芋爽和风吃海带。豆制品和其他制品主要包括软豆皮、78°卤蛋和肉制品。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产品原料的需求也不断增高。卫龙集团坚持农产品原产地采购,并相继与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签订采购订单,用于购买辣椒、面粉、魔芋、孜然等食品加工材料。例如辣椒年种植面积达12000亩,约带动2000户农户,9200口人;花椒年种植面积1238亩,约带动310户农户,1240口人;孜然年种植面积10000亩,约带动875户农户,5250口人;魔芋带动8000人;海带带动1000人;面粉类带动30万人就业。
除此之外,还帮扶海带养殖户提高收入。每海亩海带产量平均约11吨,共需要2000海亩海域来养殖植,由于海带绝大部分以集体和公司性质来养殖,所以2000海亩至少要400人来参与养植,维持播种、管理、收获,总共约带动500人从事海带养殖工作。还带动了约六百人从事海带加工工作、以及当地烫菜厂及海带运输行业等。可以说,卫龙集团正式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降低了农民生产及交易成本,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民指引了一条走向富裕的道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向往,而积极参与其中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卫龙集团不仅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国民大企业,其明确的价值取向让卫龙集团走向成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回报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卫龙集团将不断为社会添砖加瓦,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