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可穿戴的“脱敏”世界
小米公司全面构建致敏防护网让可穿戴设备更健康更安全
□ 本报记者 张文礼
“1000多块钱的耳机,刚戴了半天耳朵就过敏了,谁来拯救过敏星人……”“为什么我的手环才戴了不到两天,手腕就过敏了?”“给爷爷买了手环,发现他过敏,结果我自己戴了智能手表也过敏,难道是我们皮肤太‘娇气’了吗?”在各类社交平台上,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致敏问题的吐槽随处可见。
从运动记录到血压监测,从物品追踪到体感控制,从指尖导航到虚拟现实……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无线耳机、智能眼镜等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正在迅速成为生活新标配。但与此同时,因使用大量胶水、金属配件和工艺等原因,部分可穿戴设备“与生俱来”的致敏问题,成为用户最直接的消费痛点和“拦路虎”。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领军企业,多年来,小米始终坚持“先想一步、先走一步,先到一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先河,持续探寻可穿戴设备致敏问题解决方案,积极构建致敏防护网,让用户把健康安全“穿戴”在身上,为行业树立了质量标杆和创新示范,助力行业实现技术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
行业率先突破
UV胶用量降低87.5%
2020年11月,小米可穿戴部正式成立,短短一个多月后的2021年1月,构建致敏防护网项目正式启动。
为什么会如此着急启动致敏防护相关的研究?“因为和用户健康关系太密切了。”小米致敏防护网项目负责人刘兵说,伴随着可穿戴项目部成立,团队在充分调研后发现,作为日常用电子用品,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舒适度问题已经成为用户的一大痛点,“过敏问题首当其冲。”
国内外研究显示,因为含有丙烯酸酯和镍等接触性过敏原,可穿戴设备生产中使用到的UV胶和含镍部件,都是导致用户在佩戴过程中产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接触性过敏原给用户带来的痛点,已经成为长期以来可穿戴设备行业待解的难题。
在小米攻克可能由胶水引发的致敏问题之前,“过敏者应减少佩戴”,成为业界其他巨头向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之一。
“虽然UV胶可能会致敏,但其性价比颇高,深受行业欢迎。如果小米要放弃,就意味着要面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双重下降的风险。”刘兵说,“不过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我们肯定不能无视。”
长期以来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似乎早已注定了小米的“不合群”——小米决定:改!
钢网、喇叭、主板、铜轴线、充电盒……为了找到所有可能出现的产品致敏诱发点,小米研发团队对大量可穿戴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无死角拆解,排查出所有含UV胶的部件和部位,继而通过20多人奋战100多天,超过50次头脑风暴,开展试验设计30多项,最终在去掉已知致敏物质的基础上,进行了12种方案的UV胶减量和替代方案试验,验证了小米特有的UV胶减量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成功将可穿戴设备的UV胶使用量减少87.5%,实现领先行业的成绩。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UV胶的零使用。”小米可穿戴部研发工程师田军杰说,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小米的目标坚定而明确。
攻克无镍难题
解决行业10年困扰
在常见的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中,铝合金等材质被广泛使用,阳极氧化是提升其硬度、进行着色的必要工艺。而为了提升阳极氧化后形成的氧化膜的耐腐蚀性能,巩固着色效果,通常需要再次用醋酸镍溶液对氧化膜表面的孔洞进行二次封孔。“但若是封孔出现破损,镍就会析出,接触到皮肤表面,产生致敏风险。”刘兵说,小米研发团队发现,含镍元素的部件,是导致用户出现过敏症状的重要因素。
小米再次彰显了领军者的风范——历时5年多研发、100多次专业交流、试验设计次数超50次,2021年,小米研发团队成功实现了铝合金扣环等部件的无镍封孔,以行业首创技术,解决了困扰业界近10年的难题。据刘兵介绍,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中国、欧美进行了专利申请。
小米的执着还在持续——为了解决耳机柄上pogopin部件在与面部接触时可能引发的致敏问题,小米研发团队经过60多天的材料计算和反复推演,用单一的新型合金材料代替原来的“铜+镀镍+镀金+镀铂”等工艺,直接将其镍含量从超欧盟标准数十倍降到零,让致敏因素彻底消除,产品成本大幅降低,再次实现行业首创,“实现材料替代后,小米生产一对耳机的整体成本要下降20元左右。”刘兵说。
“可以说我们在技术领先、降低成本和节能环保上实现了三合一。”刘兵说,在整个行业内,每年仅pogopin的电镀就需要使用3000吨电镀液,而且电镀过程极为耗电,后续电镀液排放还会产生污染,小米的成果可以起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小米要做的,不是针对单个人、单个产品的改进,而是一开始就瞄准了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提升,更好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刘兵说。
从源头着手
构建致敏防护网
如果说UV胶的减量、无镍阳极氧化、无镍pogpin技术的实现,是在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那么小米的“随机森林”和致敏致毒物质清单的建立,则是其独有的夯基固本、创新引领之举。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生活习性、使用环境、皮肤特征等各个方面的条件都不一致,要真正实现防致敏的目标,就需要统筹研发。”刘兵说,为此,小米正在利用“随机森林”原理,汇聚生物学、环境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力量,联合有关医疗部门开展致敏防护的联合研发,搭建一个统一的材料和工艺研发平台,以此来进行可穿戴设备的材料研发。
“不同的材料放一起后能否完美呈现设计的功能和质量,还是会出现致敏致毒等情况,用‘随机森林’法就能进行及时判定,来增强产品研发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普适性等需求。”刘兵举例说:“两种或者多种材料放到一起,并不是简单的像水和白糖生成糖水这样的过程,很多时候会有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要判断不同的物质组合是不是会致敏致毒,需要权威科学的实验判断。”正是基于此,在开展致敏防护研究的过程中,刘兵带领团队在业内创造性建设了小米的致敏致毒物质清单,“现在清单库里已经有42个大类,共计400多种物质了,除了业内已经明确的致癌、致毒物质外,其中超过2/3的内容都由小米自行探索并在持续完善。”
全流程优化
夯实致敏防护质量基石
要实现产品质量提升,除了技术进步外,还要有全链条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根本支撑。“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更是生产出来的。质量牵头、技术更新,才能推动进步。”作为团队负责人,刘兵对质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小米可穿戴部研发工程师汤普看来,通过保证生产全流程的高标准和高质量,更好实现品质控制,是科学解决可穿戴设备致敏问题的核心。
“认证的统一和制造的标准化,是我们首先进行的工作。”汤普说,小米研发团队从三个角度出发,完成了产品生产、监测等方面的“三个统一”,从供应链全环节着手,整合现有的生产流程规范,推动内部生产过程的统一、质量标准实施的统一、检测认证全程的统一,以更加规范化的管理确保既能设计出、又能制造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在质量、工程及制造标准化流程指导下,小米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制造商数量减少了50%,质量及工程认证率达到100%,实现了所有环节的可控可追溯。
“在生产环节和成本增加、供应商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成功确保了效率和效益不降。”刘兵说,这是小米全链条质量保证体系带来的结果。
“如果不能消除可穿戴设备自身的安全风险,那用户健康和用户体验就无从谈起。”这是田军杰的质量“信仰”。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小米研发团队坚持把质量细化成技术改进提升的涓涓细流,并最终汇聚为全球用户的好评如潮。
据IDC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数据显示,紧随苹果和三星之后,小米可穿戴设备市场占率居全球第三位——这是全球用户和市场对小米坚持质量创新以人为本、不计成本、清源正本,守好安全“底线”,拉升健康“高线”的最好褒奖。
长期以来,小米坚持从标准着手、以质量引领、促技术提升,围绕健康和安全这两个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和根本要素,以技术指标的完善推动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迭代升级,坚持“质量牵头、工程创新、复盘整改”的质量提升策略,将“以用户为中心”的质量理念从产品和技术领域延伸到更多人文关怀中,以追求极致创新的匠心,全面构建起了一张可穿戴设备的致敏防护网,守护好万千用户的健康安全。
同时,小米不但实现了领先全球业界的技术研发,还持续践行着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并以“搅局者”的身份,为可穿戴设备行业注入更多“清泉活水”, 真正让用户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和便利,并以一己之力引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助力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在绿色低碳之路上行稳致远。
有理由相信,在小米等企业的牵头引领下,我国智能可穿戴行业将构建起一张防致敏的安全网,为消费者研发出更多更舒适的“脱敏”可穿戴设备。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