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欧盟27国2035年停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该《协议》可谓“决绝”——其停售的轿车和小货车不只包括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油车,也包括所有带内燃机的混合动力车。此举传达出欧盟向电气化转型的决心。
停售燃油车作为欧盟去年7月发布的12项一揽子减排方案之一,目的在于实现其2050年气候目标,即到这一年“欧盟地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实现碳中和”。而这一目标在2019年就已经提出。也就是说,停售燃油车是欧盟计划中的事,当下通过《协议》并不“突然”。
事实上,在欧盟达成“一刀切”的《协议》之前,其成员中已有不少国家推出了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和时间表。比如,荷兰最早在2015年提出将于2025年禁售燃油车,之后挪威、德国、法国等国也纷纷推出禁售燃油车计划,时间节点从2025年到2050年不等。欧盟区域的车企也有较早宣布停产停售燃油车者,如沃尔沃在2021年3月宣布到2030年成为纯电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称将在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大众旗下奥迪宣布将在2033年停售燃油车。
不过,尽管停售燃油车是按部就班的行动,但欧盟对所有成员国明确一个清晰的时间节点,却具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表示,《协议》通过对车企提出明确的约束性要求,迫使其加速推出以纯电动车为主的零排放车型,从供给端拉动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电动化。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提醒:“我们需要快速制造更多的电动汽车。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超过80款电动车型,我们必须跟进,不能把这个关键行业留给其他人。”而意大利交通部长更是直接表示,欧盟快速向电动汽车转型是“送给中国汽车行业的‘礼物’”。
可以看出,相比较未来的碳排放压力,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给欧盟市场制造的压力,更让他们揪心。而事实上,欧盟的担心不无道理。近几年,中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25.5%。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一些中国车企不断向全球市场进军,其中欧洲被视为重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5个中国汽车品牌的40多款车型抢占欧洲各大市场。2021年和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面向欧洲的出口明显增长,特别是2022年,出口欧洲的新能源汽车超过30万辆,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近一半。
除了车企外,动力电池供应商也盯上了欧洲市场。去年12月,德国图林根州一批属于中国企业的动力电池电芯顺利下仓,这是宁德时代首个如期实现电芯量产的海外工厂,也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第一个具备本土生产及供货能力的海外工厂。像宁德时代一样,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中国企业正在欧洲建设动力电池工厂,杉杉股份、格林美、欣旺达等企业已在欧洲成功上市。
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企在车型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可以压缩成本,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弗迪动力、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拥有不错的口碑和人气。中国许多车企曾定下“进军欧洲计划”,而欧盟的《协议》无异将助推计划变为现实。由此来看,通过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中国车企和电池企业或将迎来一次改变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契机,促使全球企业竞争格局重新洗牌。
当然,从长远看,欧洲全面停售燃油车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有机遇更有挑战。分析人士指出,欧洲重点推纯电动汽车加速车企能源转型背后,除了解决当下的能源危机和气候问题,还有一个目的是想通过实施相关战略成为全球能源秩序重塑的主导者,汽车产业便是其中之一。欧洲议会在通过《协议》之前还通过了《欧洲碳边界调整机制协议(CBAM)》,后者明确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该机制对有意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无疑提高了准入门槛。
更重要的是,在欧洲全面禁燃政策的推动下,其区域内的车企必会加速进入汽车电动化赛道,那些老牌燃油车企定不甘落后,会依托其拥有的资金、技术和渠道优势与新能源车企拼争市场蛋糕,未来该细分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车企要想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还得狠下功夫、接续努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