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问题 促进提质升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热议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岳 倩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产销量不断创新高。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产业也面临高质量发展转型压力、供应链待完善、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需从多维度发力,建设汽车强国。这是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来自产政学研代表们的共识。
“2022年,中国继续实施财税金融、积分管理、道路通行等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随着产业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介绍,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不断促进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从量变向质变转化,自主品牌的份额和价格均实现了向上突破。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剖析,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在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在于通过赛道技术的切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不再走模仿和低质低价的路线,而是追求原创自研,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尤值一提的是,电动化、智能化给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多的场景和需求,产业链各方都在围绕环保、节能、可持续的生态链进行体系性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据辛国斌透露,我国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300Wh/kg,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平均电耗下降到12.35度,大算力芯片实现装车应用。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同时,我国建设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056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达到99%,基本上实现了就近回收。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行业也涌现出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产品性能和质量尚难满足消费者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新能源商用车进展缓慢,2022年渗透率仅为10.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则坦言,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主要体现为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三大转型阵痛。对此,他提出要深化电动化,实行EV和PHEV的双轮驱动;要面向低碳化,加快能源基础设施转型;要拓展智能化,创新动力电池的商业模式。
不少企业代表对此提出,应对风险挑战,需要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基于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较长的考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建议,延长购置税减免政策到2025年,并且快速出台以稳定预期,发挥新能源汽车市场“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閤先庆建议,继续出台全国性统一的汽车消费支持政策,多渠道激发内需消费潜力,稳定汽车市场;加快汽车芯片产业的技术攻关、加大产业协调,力求芯片能够自主可控。长安汽车总裁、党委副书记王俊建议,要推动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包括利用新的举国体制,政府支持、行业协同,共同攻关下一代电池、AI芯片、高精度地图、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加大对基础学科前瞻技术的投入;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具备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核心技术全栈可控,降低生产要素的全过程成本。
事实上,对于产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政府部门也已有所考量。辛国斌表示,将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及早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接续优惠政策,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试行研究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指导地方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围绕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强能力建设,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透露,将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对全固态电池、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重大科技前沿的支持力度,加强操作系统、基础工具链等底层核心技术的攻关,从源头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