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品牌风采>>

首届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活动举办

2023-05-16 12:32:08 中国质量报

为能源品牌建设赋能

首届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活动举办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以“品牌机遇 时代征程”为主题,以“专题会议+展览展示”为主要载体和形式,既展示了能源产业的品牌成果,又探讨了能源品牌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

既有品牌建设十人谈思想会、能源大省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分析会、能源产业区域品牌塑造研讨会等一系列高端论坛;也有走进国家能源集团,参观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生态电站——京燃电厂的“进企业”活动;还有能源产业“绿能星”高质量系列奖项公益评选,“2023能源产业品牌成果典型案例100”名单发布等活动。

5月12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共同举办,为期7天的首届“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以下简称“能源品牌周”)圆满落幕。“首届能源品牌周活动是贯彻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能源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等相关要求的创新性活动,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品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能源品牌周执行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研究与传播工作部副主任牟思南说。

探寻能源品牌建设新机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电力系统、风电、光伏等多个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我国能源技术装备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既保障了我国能源长期的安全稳定,又为能源技术装备产品走向海外,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华龙一号”走出国门,“深海一号”千米采气,特高压打通电力高速公路,光伏板在全球各地生产着清洁绿电。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投入运行,而且品质优良,中国能源产品的品牌不断被“擦亮”。

“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品牌建设关乎高质量发展,也和我们国家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形势紧密相连。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已取得较大成就,但我们更应看到,和消费品等其他产业打造了诸多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不同,我国能源产业的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识上不完全统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能源产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能源产业需要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能源产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他建议,要将品牌建设提上重要议程,不断提升品牌意识;要将质量提升作为根本,不断夯实品牌根基;以科技创新赋能,不断“擦亮”品牌“成色”;搭建平台讲好故事,努力传播品牌声音。

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认为,中国能源在国际上处于较强地位,无论是核电、风电、光伏,还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很多国家都有中国制造和中国建设的成功案例,为我国的能源品牌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能源品牌建设要抓住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抓住新机遇,再上新台阶。

踏上能源品牌建设新征程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表示,能源领域的品牌创新必须跟上转型步伐,原有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必须向新能源新装备制造转型。此外,新能源企业绝大多数还处于技术创新和快速进步的初始阶段,技术的先进性和不断创新将取代矿物资源的获取能力,将成为品牌的核心要素。即使是新能源的头部企业,也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先进性。

“我国的能源产业虽然体量很大且成绩非凡,但是在品牌建设和塑造上依然存在不足,且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我国能源产业很多好的工程和业绩在世界上没人知道,要重视品牌、加大宣传。”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指出,新时代,能源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要开启新的征程。要想出彩,打响自己的品牌就要做到5个方面,即绿色、低碳、创新、惠民、便利。

在全球步入品牌经济时代之际,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品牌部原总经理吕大鹏表示,能源品牌建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整体规划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突出重点原则、分类实施原则;抓住“八个要点”,即品牌纳入战略、把握品牌定位、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升品质、提高管理水平、诚信合规经营、加大品牌投入、重视舆论引导。

“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着价格竞争力、竞争者扩大、多元投资压力等多重挑战,唯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好品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品牌与营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报》原总编辑解树江提出能源企业打造卓著品牌的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市场监管所开展“ ...

  • 浙江安吉县开展“网红”咖啡店焙烤咖 ...

  • 重庆璧山区:师生“零距离”体验食品 ...

  • 安徽省淮北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定量 ...

  • 山东省宁阳县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计量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