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入局 竞争加剧
碧乡科技鲟鱼预制菜大单品“出圈”
□ 本报实习记者 贾润梅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预制菜市场竞争持续升温。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食品产业规模达4196亿元。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达10720亿元。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各方积极挖掘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机遇。现阶段,众多企业纷纷入局,除餐饮企业、生鲜电商平台外,作为地产巨头的碧桂园也进一步抢滩布局预制菜赛道。
广东碧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乡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碧桂园集团核心联盟企业,致力以商业化运营模式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早在3年前,碧乡公司就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预制菜产品,做了东乡羊的风味羊杂、手抓羊肉系列产品,消费者反馈良好,此后碧乡公司又拓展了其它预制菜品类。
2022年,为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碧乡公司联合广东省农科院进行调研,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投资10亿元,建设鲟鳇鱼三产融合产业园及预制菜产业园。
目前,碧乡公司预制菜品类细分多元,颇受市场欢迎。“针对东乡羊项目,有原切件系列、风味羊杂系列、手抓羊肉系列、金汤肥羊系列;针对鲟鱼项目,有原切件系列、酸菜鱼系列、烤鱼系列、创新鱼头软骨滋补系列产品。”碧乡公司副总经理尹然平介绍。
虽然是跨界预制菜产业,但碧乡公司通过自有基地原料成本低、供应链稳定的优势把预制菜价格降了下来。“我们在贵州的鲟鱼自有基地养殖池占地总面积近15公顷,共108个养殖池,最多可养殖4000吨鲟鱼。”尹然平还表示,自有基地的生物技术研究及鱼子精华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分摊养殖成本进而降低预制菜原料成本。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碧乡公司严格审查合作商的生产资质,邀请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对产品和原料进行抽检,利用新的研发技术在菜品还原度里面打出差异化优势。
在配送端,碧乡公司选择与第三方专业的冷链配送公司合作,要求配送过程中必须安装GPS温控系统确保温度达标,确保全程温度达到零下18度,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碧乡公司还针对鲟鱼产卵前的各个形态,对预制菜进行其他的产品研发。在碧桂园集团总部,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鲟鱼主题餐厅,不断收集消费者的意见,验证客户所偏爱的菜品。
在预制菜风口下,更多资本争相入局,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市场的飞速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从10年前的200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7万多家。专家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预制菜的热度仍将持续。
在众多产品中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打出品牌知名度?尹然平有自己的思考:“碧乡公司在确定产品类别后,将资源、主流产业、运势、形态4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研发出预制菜产品。并将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向国际市场推广,打造可持续、可造血的碧乡品牌。”
对于打造鲟鱼预制菜品牌,尹然平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为了控制成本、保障食品安全、供应链稳定,碧乡公司会寻找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的企业合作;其次,要利用好自身优势,碧乡公司背靠碧桂园集团和国强公益基金会,拥有碧桂园上下游优质合作伙伴及近2千万名业主,可以用低成本判断出业主适合的市场;最后,碧乡公司计划发展经销商餐饮体系,探索哪些品类和产品能做大做强。”尹然平说。
在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研究院院长、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牵头人昕原看来,预制菜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预制菜行业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整体盈利水平较低,头部企业尚未形成明显规模优势;预制菜行业要想取得长久发展,还要解决标准化与特色化的矛盾,以及供应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等问题。“预制菜产业要高质量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都是食品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这需要高校、生产端、销售端应三方联动,让更多‘躺’在实验室的技术走向应用。”昕原说。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