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质量 美酒飘香
——探秘河南仰韶酒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 孙 博 本报记者 孙中杰
近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河南省豫酒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河南仰韶酒业集团(以下简称“仰韶酒业”)承办,以“弘文化、传技艺、强品质”为主题的“中国酒曲文化与科技大会”在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河南省渑池县仙门山召开。记者同省内外百余家媒体零距离感受了仰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了解了仰韶酒业的发展历程、酿造工艺、质量管理,领略了由仰韶酒业独创的陶融香工艺技术的魅力。中国酒曲研究院同期揭牌成立,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酒曲发展的动力。
品质制曲 传承古法精工艺
渑池县城东部的洪阳镇柳庄村,群山环绕,碧水东流。村子旁的山腰上,一栋栋古朴素雅的别致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仰韶酒业在柳庄新建的生物制曲生态园。
制曲车间里,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生产流水线运转不停,机器将粉碎的大麦、小麦和豌豆搅拌压制成一块块散发着麦香和豆粕香的长方体曲块。园区经理张振科一直在仔细检查制曲的关键流程,不时抓起传送带上的原料,查看水分和粉碎度。
据张振科介绍,柳庄生物制曲生态园区是仰韶酒业“一庄五园”建设项目之一,占地约4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该园引用最先进的制曲工艺,目前可年加工农副产品和小麦两万余吨,年产1.8万吨酒曲,酿造2.5万吨到3万吨白酒,从而为生产绝佳品质的仰韶彩陶坊白酒奠定了基础保障。
在这里,一粒粒原粮由此为发端,历经多道工序,成为酿造仰韶陶融香型美酒的基础,也成为仰韶酒品质好、口感好的源泉。
据介绍,中国酒曲始于仰韶。2020年8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仰韶酒业酿酒基地9公里外的河南渑池仰韶村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8个小口尖底瓶中,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证实了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不但以发芽黍为糖化剂酿造谷芽酒,同时也利用红曲霉、曲霉和毛霉制曲,酿造曲酒。这为中国酒曲找到了确切的原始根脉。
此次中国酒曲文化与科技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酒曲研究院的揭牌,在开创酒曲酿造先河的仰韶举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将对中国酒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繁荣昌盛发挥积极作用。
把好源头 一穗高粱定优劣
“好酒不仅是酿出来的,还是种出来的。”高粱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酒的品质优劣。为了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2017年,仰韶酒业将黄河南岸高粱种植基地纳入“一庄五园”规划中,打造原粮种植基地,为仰韶酿造陶融香型白酒提供优质原粮。
毗邻渑池黄河南岸,被母亲河滋润和灌溉后有机质丰富、肥力极强的丰沃土壤,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以及南方和北方之间的过渡气候带,为高粱的茁壮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据介绍,仰韶高粱种植基地的“红缨子”糯高粱品种,堪称酿酒珍品。经过研究发现,其抗病、抗逆性强,耐干旱、抗病虫、产量高、脱粒性好,单宁含量达1.61%,总淀粉含量达83.4%,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十分均衡,用来酿酒不但不会产生杂味,而且香味十分突出、丰富、醇厚,极其契合陶融香型白酒“平衡、协调、圆润”的风格特色。
从一穗高粱到一杯美酒,品质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升级,是仰韶酒业践行以匠心,致“粱”心的结果。
智能制造 “科技仰韶”启新程
始终坚持“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的质量理念,仰韶酒业围绕“品质仰韶”,把质量工作定位为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核心,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仰韶酒业以科技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5G大数据赋能,实施“增线换芯、生态酿造”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化不锈钢酒库、智能化成装车间;建立“智慧工厂”综合管理平台,实时监测陶融香型白酒的生产数据,并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设备,牢牢把控陶融香型白酒的质量品质。
同时,仰韶酒业还建成了白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涵盖原辅材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白酒出厂检验、原辅材料入库、贮存、出库等关键控制点,实现“产品设计、采购供应、质量检验、成品包装、全面质管”等白酒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质量管理。
“科技仰韶”是仰韶酒业的七大战略定位之一。目前,仰韶酒业已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CNAS实验室、中原学者工作站、河南省陶融型生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陶融型白酒酿酒微生物技术及生产应用研发中心、酒体设计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也正在建设之中。近3年来,仰韶酒业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制定了陶融型白酒团体标准,获得酒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022年,仰韶酒业荣获河南省白酒行业第一个‘省长质量奖’。”仰韶酒业党委书记、总经理侯建光表示,仰韶酒业将借助科技赋能,推动制曲及酿酒的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提升豫酒的整体水平,为“十四五”豫酒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