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品牌风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 有同仁堂这颗药丸的身影

2023-10-17 21:49:32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推、拉、摇、移之间,散作一团的药粉逐渐“抱团”、翻滚……最终被打磨成一颗颗直径在2.5mm的西黄丸。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的“非遗”技艺展台前,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成为瞩目的焦点,参与互动体验的各国媒体记者更是络绎不绝。

企业悉心保存、传承至今的传统制作技艺在“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大聚会中精彩亮相,助力中医药“非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同仁堂西黄丸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八年(1870年),其制作技艺有文字记载的传承已有150多年,蕴含着同仁堂人特有的价值观,是“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制药特色的典型代表。2021年,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遗”项目。

图片

图片

西黄丸处方由牛黄、麝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四味中药组成。牛黄、麝香属于珍贵的动物细料,企业生产所用天然牛黄、麝香均由同仁堂贵细药材鉴别专家把关。

在制药环节,西黄丸更是以其精妙、复杂的操作,成为中成药生产领域中的一颗“明星”,形成了粉碎和细料套研技艺、起模子泛丸技艺、阴干选粒技艺在内的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

图片

以工序前端的“细料套研”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细料药材和配料简单混合,而是通过等量递增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和时间间隔,依次加入原料后,不断地混合搅拌。

西黄丸的个头在中药里面属于“微丸”——药丸的直径小于2.5mm,跟一粒芝麻不相上下。通过技师的操作,最终可达到将天然牛黄、麝香等贵重药材,均匀地分布在一粒粒药丸中,每粒药丸中的含量、成分必须一致,保证药效稳定。

图片

再说“摇手筛”技艺,制作西黄丸,要达到“光、亮、圆、齐”的标准,用好手筛是基本功——一只手转,一只手摇,上千粒药丸均匀地在直径60至80公分的手筛中摊开,药丸一遍遍地通过筛子眼,最终才能选出合格的成品。

只见“非遗”传承人李宁用蘸水的竹刷将手匾轻轻润湿后,将药粉均匀散入,再抡起臂膀娴熟地推、拉、摇、移……不多时,药粉慢慢“长大”成为颗粒分明的小小药丸,极具观赏性和文化价值的技艺展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看到精彩处举起手机,边拍边赞叹:“这可要有点手上功夫啊!”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台上,还专门为参观者准备了互动体验环节,眼见着李宁师傅手里轻轻一摇,就均匀铺展在手筛内的千粒绿豆大小的药丸,多位围观者跃跃欲试,却不成想,刚还乖巧听话的小药丸早已四散“奔跑”。随后,李宁师傅手把手予以悉心指导,几个人这才有了些“中药技师范儿”。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批五公斤的药粉,仅手工泛制和过手筛这两道工序就要两个小时,药丸一遍遍地通过筛子眼后,还要再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古法‘闯亮’环节才能最终选出‘光、亮、圆、齐’的合格成品。”李宁师傅介绍说,西黄丸制作的工序多、标准严、要求高,一名学徒需要一到两年的学习方能出师。严选的道地药材,精湛的制药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同仁堂西黄丸口碑的保证。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同仁堂西黄丸的主要生产场所,以创建的首席技师工作室为载体,实现了西黄丸制作技艺的有序传承。

目前,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宁,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从而实现了精湛的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薪火相传,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手筛上的一流功夫,老茧中磨出来的工匠精神,正由新一代同仁堂人传承。

图片

(责任编辑:崔立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第24届中国美食节暨首届中国海洋美 ...

  • 第15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 ...

  • 山西省开展第四季度“你点我检”服务 ...

  • 河南省方城县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检验 ...

  •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种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