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生活之美
——习酒“333”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
□ 本报记者 李 嘉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质量领域典型经验的评选活动,并拟确定推广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关键过程质量控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质量管理数字化等领域的典型经验。其中,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习酒”)《构建“三全三检三服从”酿造生活之美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以下简称“习酒‘333’质量管理模式”),被列入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典型经验名单。习酒“333”质量管理模式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
其实,在2019年,习酒就曾获得第18届全国质量奖。2020年11月,习酒又获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2021年底,习酒再获得“亚洲质量卓越奖”。这些质量领域的重要奖项,令习酒绽放出异样光彩,备受世人瞩目。
一份习酒年度质量工作报告显示,近10年来,习酒将“333”质量管理模式作为行动准则,将质量管理贯穿到整个管理和生产流程的全员全过程。从高粱小麦、包装材料的采购质量,到制曲、制酒、勾贮、包装的过程质量,再到成品抽检、管控的产品质量,习酒一直保持了高水准。
首先,习酒将“333”质量管理模式延伸至生产和经营的每个环节,在关键原料红缨子高粱的选购与采用上,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赤水河流域的理想区域建立习酒基地,逐步打造出习酒“100公里供应圈”,并在采购过程中,实施质量三级验证制,确保“质”“量”双保障。
其次,从采购到服务的全过程,习酒坚持“全要素、全批次、全指标、全过程”实时质量监控。同时,还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建设,构建起“十七个系统+十六中心”,打造出习酒“三层+五化”全产业链生态云平台,快速获得数据信息,提高生产经营决策运营效率。
以此为基础,习酒实施以质量为目标导向的“学习-借鉴-转化-创新”技术路线,跟踪前沿技术,不断提升质量创新能力,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正日益成熟并引领行业风潮。
习酒营收由10年前的10亿元,提高到目前的突破200亿元,跻身中国白酒前8位、稳居中国酱酒第2位,成为中国白酒第一梯队中的重要成员。
中国酒业协会相关权威人士表示,回望习酒来路,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对质量的坚守和对“333”质量管理模式的不断凝炼,更离不开对传统酿酒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习酒不断完善生产工艺体系,科学调整酿造参数,持续强化工艺管控能力和提升生产整体均衡性,实现新酒“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把控,走好“优质优产”特色生产道路。
据了解,2018年起,习酒推动酱香制酒工艺三年调整计划,力求清晰构建起具有习酒特色的工艺体系。
习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汪地强认为,酿酒总体还属于传统产业,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尤其要注重传统工艺传承,因此,实现传统工艺传承和科技创新,要两者兼顾,要着重从酿酒条件的可控与不可控、工艺的变和不变、生产调控度的把握3个方面指导创新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习酒逐步摸清弄透酒体特性,找到酱香酒产量和质量的交集空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均衡。如今,习酒酱香制酒工艺特点更为突出、质控体系更为完善,现场操作更加规范、精细,轮次酒风格典型性突出,轮次产酒更趋于合理,制酒质量、产量稳步提升。
那么,习酒以“333”质量管理贯穿于全员全链条,建立良性互动的质量发展体系,是如何一以贯之的?从每年重阳下沙前后的生产质量大会中不难找到答案。
对于习酒人来说,重阳节是丰收的象征,是习酒生产年历的开端。习酒管理层在此时下一线车间调研,检查督促各生产单元“333”质量管理模式落实情况,已形成惯例。
2022年10月4日,习酒召开2023年度生产质量大会,开启新一轮的酿酒周期。彼时,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亲临现场,宣布习酒2023年度生产正式启动。
张德芹认为,要坚守质量,通过工序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跨界创新等,不断增强习酒的竞争力、创造力和营业能力。
今年10月16日,习酒举行了2024年度生产质量大会。一周后的重阳节,汪地强率队走进制酒车间,仔细查看班组摊晾、收堆等工艺操作。
每到一处,汪地强都不忘强调,要弘扬传承“工匠精神”,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追求质量的习酒氛围,实现“产质”双丰收。
习酒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胡峰明确表示,坚持“三全三检三服从”质量管理模式,能持续改进采购质量、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利于把好“策划关、源头关、过程关、出厂关、服务关、能力关”6道关口。
如今,“酿造高品质习酒,为人们酿造生活之美”已成为习酒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职业操守,习酒系列产品以独特的风味、醇厚的口感、纯正的酒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风靡中国乃至走向全球。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