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汽车>>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小心用力过猛

2023-11-23 13:15:54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30.4%。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前10个月的销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市场占有率也从前9个月的29.8%再进一步,迈过30%的台阶。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车市主力,我国正加速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加速”不只体现销量增长方面,也体现在各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方面。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压力下,许多地方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作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并配套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比如,湖北省近期印发《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3500亿元。像贵州这样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也挤进新能源汽车赛道——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6年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的新发展格局。

当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离不开资本的助推。毕马威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行业投资规模从2021年的第9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5位,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该领域的热门投资赛道。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融资势头更猛。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事件353起,累计金额近400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

一些地方在政策端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倾斜,资本也不断涌入,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辐射非常广,全产业链合计有400多个产业环节,既涵盖装备、金属加工等国民经济的主要制造业门类,也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产业领域,具有动力电池、线控底盘、智能座舱、汽车电子、5G通信、智慧公路等多个“坡长雪厚”的子赛道。从市场表现看,新能源汽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以浙江省为例,该省汽车零部件产值接近8000亿元,加上整车制造超过万亿元产值,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拉动产业链周边就业接近100万人。据相关测算,汽车产业投入1个单位投资能够拉动7~10个单位的产出,投入产出比在所有工业领域中最高。

基于此,就不难理解为何各地在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不遗余力,给钱给地给政策。若只看发展速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确乎是“热火朝天”,但全国各地一拥而上,都往新能源汽车赛道挤,会带来一定的风险。风险不仅在于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还可能在于风向调整。在去年9月国新办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就曾提醒,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风口行业,吸引了大量技术、资本汇集,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有转型升级的愿望,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地方确实存在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苗头。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能利用率为54.48%,对比2017年的66.55%,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了很多,当前的产能利用率处于“严重过剩”的区间。尽管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要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在局部产能过剩情况也较严重。如动力电池,到2025年,我国市场动力电池需求量约1200GWh,但目前的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供大于求。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超过3600万辆,而彼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约只有2600万辆。也就是说,再过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远大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制造行业,一旦出现某种风口,一窝蜂地上产能是常见现象,而新能源汽车目前的情况只是国内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地方政策支持还是资本推动,如果脱离了对产业本身合理发展的思考、规划和布局,只关注短期的数据和成绩,最后难免出现一地鸡毛的局面。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靠阶段性的补贴来消化多余的产品是不可持续的。供需终将要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化解冗余产能基本就两条路——“去产能”和“扩需求”。但这两条路都不容易走,而要走通,最终还要靠“市场之手”起主导作用。

《中国质量报》【车市说事】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和辽宁省住房和城乡 ...

  • “常州质量码”已累计服务企业1.9 ...

  • 展现环保性能 元PLUS荣获欧洲环 ...

  • 新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精准发 ...

  • 河南省开封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火锅食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