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亿元,同比增长0.2%。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表现低迷,外需疲弱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实现进出口规模稳中有增、发展质量优中有升的成绩,实属不易。尤其值得点赞的是,自主品牌表现亮眼,为我国外贸实现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过去一年,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从市场看,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已经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品牌”可以说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品牌”何以能够赢得全球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可以从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表现中发现答案。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23年6月曾发文,用“两次震撼”表达对中国汽车快速发展的看法:一次是中国汽车出口量(2023年第一季度)超越日本,排名全球第一;一次是在2023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中国的电动汽车以质量、功能和价格震惊了国外的竞争对手。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57%,达522万辆;出口额增长69%,达1016亿美元。两个数据均超过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几乎是确定的事(日本2023年12月的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月的数字基本不会影响全年汽车出口总量排名)。预计未来数年内,中国汽车出口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而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汽车出口量的震撼效应会减弱,人们会逐渐适应和习惯于中国作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名头。
逻辑上讲,“两次震撼”中,后一“震撼”是前一“震撼”的基础,其中也给出了前述问题的答案。汽车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工业技术集大成者,也是公认的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汽车加速走向世界,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持续发展壮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加上国际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全方位增长。
中国燃油汽车早期采用“市场换技术”等策略,却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原因在于我们的产业链仍然局限于外资,内资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综合优势。反观新能源汽车,我国在这一产业赛道上起步较早,基于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在全球的较大影响力,跨越了“发动机+变速箱”的传统技术鸿沟,打破了传统汽车强国主导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换道超车。除了在产业链、技术和产品可靠性等方面表现突出,我国自主汽车企业在品牌影响力、营销网络和相关服务上,也在不断提升水平,努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汽车自主品牌“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短板。与一般商品不同,汽车产品价值高,使用场景复杂,生命周期长,在强调性能、价格、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有完善的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保障。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补能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反思过去传统燃油车出口遇到的种种困难,除了产品竞争力不够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配套服务跟不上,导致海外品牌形象和口碑不佳。
品牌认知差异、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售后服务网点缺少、出口目的地高关税等,这些都是我国出口汽车企业曾遭遇而且未来仍会长期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美欧日韩等国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重视,且以产业政策等方式带动本土产业链建设的成效初显。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车企及产业链供应商或无法持续以出口的形式获取海外市场份额,而是需要加大海外投资、加速海外建厂步伐,但这仍需要较强的国别风险识别能力和较大的前期资金投入。
面向未来,汽车自主品牌要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震惊”对手的实力还要再强些,既要发挥集群效应,打牢品牌价值基础,打造产品品牌矩阵,还要加强科技赋能,提升品牌品质实力,同时也要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逐步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
《中国质量报》【车市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