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向“质”发力
——全国重要煤炭下水港黄骅港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生态港口品牌纪实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初夏时节,河北沧州黄骅港煤炭港区海风阵阵,不时有货轮鸣笛通过,来自晋北的运煤专列陆续抵达港口。
煤炭抵达港区后,经过“翻、堆、取、装”4个程序,从不远处的筒仓通过输送皮带机到达装船机,随后被装入各个船舱。翻车机底层精准洒水、皮带机智能清洗、曲线溜槽及新式裙板密封、堆场智能补水……各种大型作业设备由设定好的系统程序自动操控。
以黄骅港为中转枢纽,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的优质煤炭,通过朔黄铁路由西向东运送至黄骅港,再由陆运转为海运,通过船队,运往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至此,煤炭的长距离调配运输完成闭环。
黄骅港是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第一大下水港。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年均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占北方煤炭下水总量的约30%。开港23年以来,黄骅港煤炭下水量连续5年稳居全国首位,累计超28亿吨。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骅港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黄骅港走好中国特色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务”)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金刚表示,近年来,黄骅港务深刻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数字生产、智能管理、智慧运营和负碳港口建设等多领域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向“新”而行 黄骅港变绿
黄骅港务是国家能源集团的下属企业,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绿色发展是解决港口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黄骅港务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以原创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港口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
“绿色、低碳、智慧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底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低碳、智慧生产力。黄骅港将向‘新’而行,以‘质’致远。”黄骅港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攀表示,绿色发展要敢为人先抓环保。
瞄准煤尘治理难题,黄骅港务多领域融合,打出抑尘、降尘、集尘“组合拳”。黄骅港堆场作业实现煤粉尘超低排放,场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达标限值的1/10、煤炭粉尘排放量核算方法和降尘抑尘措施纳入国家《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码头)》,较之前减免环保税费近1亿元。
聚焦煤污水治理瓶颈,黄骅港务全区域统筹,打出汲水、储水、用水“连环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港区污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黄骅港每年回收利用压舱水、雨水、中水等低价值水源约416万立方米,相当于5万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直接节省用水成本近2000万元。
黄骅港一直以“绿色”为底,“碳”寻发展新路径。绿色港口建设成绩突出——粉尘抑制率达到了98%以上,港区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不到国标的20%,生态循环水系统年累计回收用水处理污水约600万立方米,节约用水成本3000余万元;粉尘处理车间年制作煤饼2.5万吨,创收近千万元;“两湖三湿地”水域植被的覆盖率更是达到了32%以上,实现了港区绿化全覆盖。
向“质”发力 打造一流港口
在黄骅港务智能运营中心硕大的中控屏幕上,智慧翻车、智慧取料、智慧堆料、智慧装船等全流程数据一一呈现。为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加快煤港的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进程,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创新,黄骅港务全面推动智慧港口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赋能是助推智慧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潘攀说。黄骅港务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智慧港口建设卓有成效,实施了单机创新、流程创新、集成创新,实现翻堆取装全天候自动化、单机效率、配煤精度、堆存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首家实现全流程智能装船作业的煤炭散货港口。
获评国内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首个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首家干散货五星级绿色港口,接连荣获亚太绿色港口、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绿色交通实践创新基地等多个称号以及中华环境优秀奖,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管控的煤炭港口……一系列的荣誉,不仅充分肯定了黄骅港的发展成绩,也让黄骅港成为我国港口中的知名品牌。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发展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明表示,黄骅港已经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品牌是企业形象的展现标志,黄骅港下一步还要提炼品牌符号、深刻准确表达品牌内涵。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研究与发展分会副秘书长王兵看来,黄骅港已经是优秀的品牌,但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不断发展,品牌的影响力如何持续提升扩大加深是长期的命题。
王金刚表示,面向未来,黄骅港务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突出品牌特色,以国家能源集团RISE品牌战略为引领,将品牌理念要求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黄骅港务品牌含金量和附加值。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