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全媒资讯>>

记者体验南疆风情:村委会门口那一面面国旗

2015-04-17 16:53:16 最后一公里

   通往依干其乡的路上,一派安然之景。并不宽阔的柏油马路,时不时还飞扬着途经车辆卷起的沙尘。此番行程算不上惬意,但直到那笔挺魁梧的白杨,齐刷刷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未及夏至,却已绿意浓厚,心头不禁涌起舒适之感。放眼窗外,开花的苹果树娇嫩地迎风而立,错落的农家大院景致各有不同,种菜的棚户兀自静卧在黄土地里。

   我想,这就是南疆该有的风情吧:村委会门口那一面面国旗,那偶尔开过便占满了整个马路的31路公交,那开着窗享受着午后阳光的乘客……

    《最后一公里》特派记者刘博 阿克苏报道

    请在我的名字后加个“江”

   阿克苏之行的第一站,我们来到自治区党委编办住依干其乡工作组。进村前,大家偶然打听到一些甚是好玩的信息。比如,阿克苏和乌鲁木齐居然有时差;在维吾尔族男性的名字后面加一个“江”,表尊敬与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我有一个新的维吾尔族名字。

   住村干部李果亦是。刚到村里,几个年轻人便打趣地喊他“果果江”,李果很是受用,“这么叫显得亲切,老百姓才愿意接受我们。”之后,诸如“宇琦江”、“德良江”的称呼很快在村子里就传开了。

    在这儿,会双语都不算能耐

   自治区党委编办在依干其乡有两个住村工作组,每组9人,我们所到的住尤勒滚鲁克村工作组有两位美丽的古丽——穆巴拉克和古力巴努尔,皆为双语老师。采访时,住村干部“锐锋江”突然记不起一个维吾尔语的用法,便对古力巴努尔展开了穷追不舍的请教,古力巴努尔念,“锐锋江”跟着学,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甚至忘记了正在进行的采访。

   在依干其乡,很多维吾尔族兄弟的汉语都说得非常好,同样,不少汉族村民的维吾尔语也说得溜溜的。副组长任思宇介绍说,多年前,一批汉族人内迁,村子就形成了民汉混居的情况,经过多年的沉淀,这里各民族的同胞都学会了彼此身上的一些长处,尤为显著的就是语言。因而,“在这,会说双语都不算能耐”。

    一张永远闲不下来的台球桌

   在尤勒滚鲁克村的村委会大院,一群年轻人围绕着一张看上去似乎并不标准的台球桌,挥杆开打的人全神贯注,围观的同伴则是摩拳擦掌。据副组长王敦博介绍,台球桌原本闲置在村委会活动室,眼下天气渐热,为了照顾更多年轻人的爱好,工作组就商量着搬出来“众乐乐”。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是有奇效的,“农闲那几天,每天天一亮就有人来打,天黑了都还有人在,这让我们很快就和这帮小伙子打成了一片。”

   我走过去和正在玩乐的大伙儿打招呼、拍照,大家很热情也很大方,还请我坐下。看到他们沉浸其中,我也不忍打断,静心观赏。其中有一个维吾尔族兄弟的球技吸引了我,从动作、精准度、出球力量来讲水平都很高,我用为数不多的发音标准的维吾尔语跟他说了句“亚克西”,然后托身旁的人帮我称赞一下他的球技,小伙子很腼腆的朝我笑笑,走过来握手道谢。

    当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下一次相遇,说不定是在桌球比赛上呢!

    卖烤包子的古丽:自己创业比打工强

   工作组住地对面有一家新开的烤包子店,没挂招牌且据说生意火爆。我们抵达时是下午时分,但热腾腾的烤包子和馕已经售罄。

    这家店的老板叫尼亚孜,尤勒滚鲁克村村民。对他来说,尝试创业是人生新的开始。

    “以前他总是外出打工,现在我们一家人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赚钱了。”尼亚孜的妻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收入稳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这几年,尼亚孜撇下妻儿老小漂泊在外,靠卖烤包子和馕赚钱养家。此前,他正准备趁着日子清闲前往阿拉尔市碰碰运气。工作组得知这个情况后,说服他留在家门口创业,并帮助他协调了店面。

   工作组每天都来这儿给尼亚孜捧场,“顺手买几个烤包子,也算是尽我们所能帮助他吧。不过说实话,他们家的烤包子确实好吃,每天都早早卖完了。”王敦博说。

    临走前,尼亚孜的妻子和我们约定,明天中午一定要来尝尝她家的烤包子。

    希望他们生活越来越好。

    宋老四:村里变化真不小

    宋传印,土生土长的尤勒滚鲁克村人,家里排行老四,大家习惯称他“宋老四”。

   赶到尤勒滚鲁克村时,恰巧工作组组长王冰正在为宋老四解决合同纠纷的事儿。了解情况后,我们得知,原来宋老四家已经承包了将近30年的果园面临树木老化的问题,急需整治。但20亩的占地面积,也要宋老四为此发了愁。他找过相关部门,但尚未得到回复,也因此一度想过放弃承包。后来,在王冰的协调下,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宋传印说,现在一年有10多万的收入,他还要再干20年。

   “一家人在这生活了一辈子,跟这里有感情,工作组来了以后,村里的改变真不小,相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住村干部:要做的事太多,想做的事更多

   此前,我对阿克苏的城市发展、风土人情并不了解,但置身于此,全然没有初来乍到的陌生和疏离之感。通过一对一的采访,我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淳朴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可以看到工作组为老百姓办实事,请专家、干农活……

   一位住村干部告诉我,来这儿一个多月了,没一天是在凌晨2点前睡下的,“需要做的事太多,想要做的事更多,只有真真正正的干了事,才对得起老百姓对我们的那份信任。”

   “最牵挂孩子。以前是想念,现在要学会克制想念,每次视频完孩子会哭,现在尽量打电话,听听声音就行。”“在这里每天都很充实,有时走在村民的果园里,像是到了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帮他们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我想将来,这儿会是我第二个家”

    ……

    住村故事仍在继续。

    最后一公里,下一站,继续……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