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编读专区>>

“遭遇”突发事件 新媒体可以做什么

2015-08-20 16:23:02 人民日报海外版

   “重大火灾,爆炸声跟打雷一样”。8月12日晚,新浪微博上一个名为“小宝最爱旻旻”的账号发布了一条15秒的视频,被认为是最早发布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消息的网友之一。随后,惊心动魄的场景通过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大规模传播开来,牵动亿万国人的心。

   近年来,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新媒体往往冲在最前方,如火线记者一般实时传递信息与画面,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但在此过程中,恼人的谣言与假消息,也引发了不合时宜的“杂音”,且常常反复上演。

    面对突发事件,新媒体究竟该做些什么?

    传消息聚能量 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梳理此次天津火灾爆炸事故以及此前马航客机失联等重大事件,可以发现,微博往往成为这些突发事件中最新消息的重要来源。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不到1个小时,微博平台就出现了当地网友上传的各类视频,从不同位置记录了爆炸事件全过程。在微信朋友圈,更个人化的信息也得到了迅速扩散。此后,各媒体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号“进场”,承担起救援、调查等最新消息的传播任务。

   对传统媒体来讲,受制于传播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面对突发事件时,单纯求“快”已非易事。相较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发布和更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随时随地,甚至在事故发生现场发布消息。

   不过,尽管自媒体在“一手消息”的速度和数量上有优势,但主流权威媒体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仍是舆论场的引导者。凭借长期建立的公信力,成为了民众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主要窗口。总体而言,在几次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反应速度和质量得到凸显,新媒体的速度优势也越发突出。

   更重要的是,新媒体业已成为灾难和事故之时凝聚人心、传递能量的载体。在微信和微博中,关于“献血地点”“求助信息”“寻人启事”等内容广泛传播,引起关注;而为遇难者祈福、为受害者鼓劲的话语,同样通过新媒体的集中与放大,产生了温暖、感人的力量。

    传谣言泄情绪 舆论噪音屡次出现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使用者遍及社会各个群体和角落,或多或少地刺激了公众的表达欲,促使更多人通过新媒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尽管如此,每当突发事件之时,仍会有似曾相识的谣言招摇过市,引发舆论“噪音”。更可憎的是,由于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这些谣言甚至在短时间内赢得不少市场。

   谣言的传播或许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谣言的破除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博眼球,不少微博、微信账号借势而动,传播未经查证的假消息,甚至制造和散布谣言,片面选取事实中最能刺激民众心理、引发过激情绪的内容做文章,对公众舆论造成不良影响。

   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加大对网上各类谣言的打击力度,关停了一批造谣账号。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历次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竟有不少似曾相识的“模板”,如揣测事情成因、断言次生灾害、妄传救灾信息、扭曲主流媒体报道等。更有甚者,利用新媒体的匿名性,假称身份趁机进行诈骗,踩到了道德底线,也触碰了法律电网。如此前媒体揭露的杨某某假称父亲在爆炸中遇难,骗取同情,引得3700余名网友“打赏”。

   除谣言以外,“逼捐”“逼表态”又在新媒体“重现江湖”,放大了社会中的某些不平衡心态。例如,在马云的微博上,其评论被清一色的“逼捐”留言覆盖。“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等言论,在舆论上给当事人施加了诸多压力。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认为,在社交化媒体传播中,让人担忧的不仅在于网络谣言以及情绪化和极端化,更在于有人借机发泄自己的情绪,“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突发事件,以极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更清晰更清醒 多措并举破解乱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众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加之新媒体传播的秩序感不佳,虽然能够及时辟谣,也能够通过依法惩处的方式控制谣言的散播,但若想彻底阻断谣言,还需要从源头上下手。

   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过一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突发事件影响巨大,从事件发生到信息公开的“窗口期”内,猜测与传言难免会产生。

   从谣言的传播过程来看,要想阻断谣言,关键是要让事件尽量明晰。这需要以政府为代表的信息发布者,在不影响救援和调查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及时、全面地发布信息。并且,信息的发布也要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与老百姓最大的关切对接。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食品等话题,更需要以形象的解读而非干瘪的数字和结论来说服人。

   作为公信力占优的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正视听”。例如,海外网在微博平台及时将权威信息发布,厘清谣言;澎湃新闻近期在其“问吧”栏目中,把爆炸事件的当事人请到读者的手机前,实时在线与网友交流,说明真相,揭露谣言,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欲。

   另一方面,公众自身对谣言的“免疫力”也是防止谣言扩散的屏障。天津爆炸发生后,微博上曾有一张新闻发布会的照片,图中圈出一位正在打盹的男子,配以文字“这发布会真实呵呵了”,点燃了网友的情绪。事实上,这名男子只是一名记者,因不眠不休忙于采访,只能临时打个盹。网络辟谣后,网友转而纷纷点赞。

   如何给公众打个“谣言预防针”?“随手转”前先搜索确认,“胡乱喷”前先想想真假,如此一来就可以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情感释放的背后,网友更需要拥有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与责任担当,这当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刘峣 王 璟 许 杉 李欣航)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