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病人诊治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陈李育)日前,铜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成为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为什么这个团队能成为贵州唯一入选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前往铜仁,探访了这里的医生护士还有病人家属。
“这群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能如此相待她,就像呵护家人一般,早已超出了普通医生护士的职责。”
这是病人家属谢华眼里的铜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谢华的母亲袁子华因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只能在床上度日。由于身体长期得不到运动,导致身体皮肤溃烂、胃管、尿管坏死,因此袁子华得经常往返医院换胃管、尿管和做相应检查,这对一个86岁高龄的偏瘫老人来说着实辛苦。
了解到病人的情况后,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决定主动上门进行定期家访,免费为病人更换胃管、清理溃烂皮肤。
这样的家访持续了3年。
袁子华病情严重的时候,有时一周还得上门家访2次。家访都是利用休息时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没有任何奖励。
“还有很多病人跟袁子华一样,虽然出院了,我们依旧要上门为其进行用药医护指导。”神经内科主任段广军告诉记者,科室里其他病人也跟袁子华一样主要患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即使在出院以后,还需要一系列繁琐、细致的后期护理。基于这样的情况,2012年开始,神经内科便创建了“学雷锋小分队”,对于已经出院但是因后遗症瘫痪、复诊不易的患者,小分队成员将上门对其进行指导用药,皮肤护理,更换胃管等。
小分队成立至今平均每年要家访50多名从医院出院的病人,直到病人完全康复为止。
不是硬性规定,没有奖励,还要占用休息时间,为什么要主动去做家访,还坚持了3年之久?
“病人对我们的认可,是我们坚持前行的动力。”护士长张君这样说到。
“雷锋精神并不是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件件哪怕微不足道但能确实帮到他人的事情。”
生于1992年的刘艳是科室里最小的医护人员,从学校毕业就来到了神经内科。
住在神经内科的大多是患脑梗、脑出血的老年人,病人皮肤溃烂、发浓疮是刘艳经常遇到的情况。“有时我们去给病人清洗烂掉的皮肤时,有的家属看到流出来的脓水觉恶心,躲得远远的。”
“那你呢,刚到科室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觉得不能接受,想躲避么?”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艳说了一个故事。刚来科室没多久的刘艳有一次进到重症看护室,住在里面的患者皮肤溃烂严重,空气里都时不时飘散着皮肤腐烂的味道。“由于病人送来时皮肤溃烂严重,我甚至能看见他因皮肤溃烂后露出的骨头,我的手都在发抖。”可是科室里的医生和护士没有皱一下眉头,她们小心翼翼地为病人清洗敷药,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他诊治和护理。
“其中一个护士姐姐跟我说,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或者我的亲人犯了这样的病,我也希望医生和护士能无微不至地照顾,哪怕他全身都是流脓水的褥疮。”刘艳说,科室里的医生和护士每天查房了解病情,陪病人聊天交流,定时替病人擦身、喂食、出院后定期家访上门指导等所有看似家人般亲密行为,让她们这群80、90后深有感触。在前辈的带领下她很快适应这里,现在一群和刘艳一样年轻的医生和护士正向他们前辈所做的那样,视病人为亲人,得到的也是病人亲切的回应。
现在的刘艳也是“学习雷锋小分队”的一员。作为90后的她理解的“雷锋精神”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的事情,或许还未到“无私奉献”这样的高度,但她认为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多惊天动地,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只要确切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们就是好事。
“神经内科成立至今,零事故,零投诉,零纠纷。”
每年医院年终评优,神经内科都是颁奖礼上的常客。说起神经内科,铜仁市人民医院院长张永宏赞不绝口,“医院的荣誉都被他们承包了!”
翻开该科的做的种种事迹,便知他们当之无愧。
除了上门服务,科室为了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还成立“廉价病房”,在床位费、护理费以及治疗费等方面给予减免。考虑到学生、白领等只能在周末就诊的患者,科室还设立了“无假日门诊”,方便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得到专业化的诊治。针对无身份证明、无家属、无现金的“三无病人”,医务人员常常自己掏腰包为他们买来热饭,擦身洗澡,端屎端尿,直至患者亲人寻到或者康复。
医院在2013年的时候每个月开始进行满意度调查,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随访,3年来,神经内科的满意度一直都排在前三位。
“医患关系紧张更多是沟通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神经内科注重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让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相互理解,两者距离近了,这个科到现在未出现一起医疗纠纷、投诉和事故。”
张永宏认为,神经内科开展学雷锋活动,除了得益于院里的鼓励、支持,还得益于他们自身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