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素 一轩
自2016年开始,官方将每年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如此重大的日子要选定在4月24日?
时间拨回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而作为中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事实上,“中国航天日”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都和一个历史悠久、成绩辉煌的科研机构有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全国政协委员、一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最早倡导设立“中国航天日”。一院也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主要研制单位,见证了火箭从设想、研制到发射成功的全部历史,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壮大。
临危受命不畏惧 排除万难争胜利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1965年1月,随着中国相继成功发射近程导弹、地地中近程导弹,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
1966年5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发射卫星的整个工程成为“651工程”。次年,国防科委将研制任务移交到一院,一院“临危受命”。
作为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在研制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与“多级火箭”相关的各种问题。时任一院副院长的任新民是火箭研制的技术负责人。
任新民告诉记者,在火箭整流罩及整流罩分离技术方面,他们修改了原定方案,确定了“两个半罩先纵向解锁,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抛”的新方案,通过多次地面试验,使火箭整流罩以8m/s的速度,平稳而迅速地分离开。
在攻克技术难题以外,研制工作也面临外部混乱环境的影响。在承受极大压力之下,他们始终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也正是秉承“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烈焰托举“航天梦” 永载史册铸丰碑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操纵员按下发射的红色“点火”按钮,“长征一号”火箭喷吐着桔红色的巨大火焰,伴随着咆哮声,徐徐升空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奔向茫茫太空。15分钟后,传来“卫星入轨”的捷报。
据亲历者回忆,在发射现场,一院试验队代表在指挥部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发言时表示,“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进了宇宙空间”。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一院“长征一号卫星运载器总体方案”和“两级火箭热分离技术方案”两个专项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一院的科研人员没有固步自封。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卫星送入轨道。这两次发射均圆满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技术已拥有相当实力。
有评论称,该型火箭为中国人叩开了天宇之门,为后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进入新的时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瞄准了中国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历史征途。
2016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实施以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飞行试验任务等为代表的2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揭开“神秘面纱”,执行首飞任务。这两个新型运载火箭均由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表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为一院的无尚荣耀,它身上所代表的航天精神也已深深地融入了该院几代航天人的血液。
“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李洪说,未来,中国火箭人将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劈荆斩波,坚定不移地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