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56岁的乔文兵,脸庞黝黑,身材健硕,行走稳健,依稀可以看到做农民时留下的重体力劳动痕迹。
但现在的他,早已与农民身份绝缘。“脱离农民的日子,对于我来讲没想过,住楼房更不敢想。”乔文兵呵呵一笑。
乔文兵居住的地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北侧一处专门为“进城农民”安置的楼房里。
他所居住的楼房是一楼,但平米“大的惊人”,“120平米,只有我和老伴两人”。
官方统计,如乔文兵这样的“农民进城”者至少有2000户以上,按照进度在今年6月份康巴什新区剩余600名农民,全部进城生活。
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宣传部副部长纪杰峰透露,这些通过政府补贴、个人筹资而成的进城农民所住楼房,是在原来的土地上改建而成,最后纳入康巴什版图。
“最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骤然从农民变为“市民”的乔文兵说,不仅不习惯在家里上厕所,就连抽烟也遭致老伴的指责。
“大约适应了约一年。”乔文兵老伴牛美女说,现在她的主要任务是带孙子,打扫房间。
在乔文兵偌大的楼房内记者看到,为了保持空气清新,老伴乔美女还养了很多盆花,摆放在客厅两侧。地板拖得光洁如新,令人不忍落脚。
不再从事农活的乔文兵每天的任务除了看电视外,还加强锻炼。“每天晚间走路、要把吃出来的肚子走回去。”他幽默地说。
这些进城农民如何生活?通过什么支撑起未来?
乔文兵说,除了之前在征地拆迁时政府给予的补偿外,他还在附近一家社区就业。“每月给1800元人民币”。
记者从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了解到,对这些进城农民工当地不仅为年岁较大的农民设计了保安、保洁岗位,还为一些年轻的“农民”们设计了超市导购、收银员等工作。
当地有民众称,一些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士,进城后还在康巴什乃至呼和浩特等地做起了生意,甚至有许多年轻人还想着在“电商”领域试一把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