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我国汽车企业出口增长55.5%,达到211.7万辆,超过去年全年出口量。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抢眼,出口同比增长超过100%,达到38.9万辆。业内人士称,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表明我国汽车“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
事实上,中国汽车“走出去”不只是步子加快,步子迈得也更稳更坚定了。在前不久举办的巴黎车展上,中国车企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中国车企参展车型多为中高端车型。比如,长城旗下魏牌摩卡PHEV(Coffee 01),其欧洲市场定价5.59~5.99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42万元);比亚迪旗下唐、汉定价均超过7万欧元(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
中国车企的表现正与本届巴黎车展的主题——“变革正在进行中”相契合。对此,行业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出口不再是以往主要依靠低价产品、低端车型,而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中国出口汽车的单价持续提升,与中国汽车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中国汽车出口正在实现“质”的飞跃。这也预示着,中国汽车将很快成为欧洲街景的一部分。管理咨询公司思略特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9%。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巨大变革,在这一重要转型期,一些中国汽车企业看到并掌握了先机。有业内人士称,对于那些有实力、有野心的车企来说,一个汽车发展的黄金期即将到来,他们有机会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中国汽车书写辉煌。但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中国汽车“走出去”是一场长跑,要面临的艰难困苦还有很多。长城汽车德国研发总监韩强坦言,尽管中国车企进军欧洲等海外市场信誓旦旦,而且已经推出不少针对这些市场设计的车型,但挑战远比想象的多。目前来看,中国车企在欧洲扩展市场要攻克两大难关:一是产品如何满足欧洲本土需求;二是如何解决售后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多年来,中国汽车“走出去”多是以贸易为主的形式向外出口汽车产品,出口方向主要是亚非拉低层级市场,面向欧美等高阶市场的产品也多为中低端产品。这样做容易起量,可以凭多个小规模市场叠加出“好看的”出口成绩。但长此以往会埋下隐患:以收割弱势市场为核心目标的贸易模式,不仅难以形成稳定的汽车出口目的地,而且容易拉低中国车企整体形象,对打造全球品牌造成不利影响。有媒体调查,目前在欧美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榜中,前10位里仍未见到中国自主品牌的身影。
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是,在欧美国家消费者眼中,中国汽车品牌仍属于小众品牌。市场研究公司YouGov在2021年就德国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的受访者表示目前不会考虑选购中国汽车品牌,还有25%的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持消极态度。另一项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德国受访者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质量方面不具有与德国汽车制造商竞争的实力”。
长城、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在巴黎车展推出针对欧洲市场设计的中高端车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试图打破欧美市场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但需要提醒的是,努力并非一时,也并非一处,需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海外供应保障不足、内部基础能力欠缺、当地市场资源有限、全球化业务人才难觅、产品技术“水土不服”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个一个解决。
由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参与组建的全球汽车战略定位及品类创新服务团队近日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类趋势研究报告》指出,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品牌“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在欧美等高势能市场下足功夫,并通过更专业、更聚焦的产品建立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具有长期性,未来5年及更长的时间里,中国车企要想在全球市场站得住、站得稳,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产品出海,更重要的是基于产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出海。
《中国质量报》【车市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