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公布的“江苏王某涛、董某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引起社会关注。根据案情通报,王某涛在某快递公司工作期间,伙同其妻董某婷收集大量寄递用户的个人信息,向他人出售,非法获利24万余元。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王某涛、董某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向如皋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分别判处王某涛、董某婷有期徒刑3年3个月和两年,并处罚金共计25万元。
事实上,看到公民个人信息的“价值”,干起从快递途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非法获利勾当的人不在少数。今年3月至9月,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网信办3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破获窃取贩卖快递信息案件206起,打掉犯罪团伙6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44名,查获泄露信息2.2亿余条,涉案金额9600余万元……这些数字体现了这次行动的成效,同时也提醒人们,加强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一刻也不能放松。
被不法分子贩卖的快递信息,既包括公民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也包括公民个人和家庭的购物需求、兴趣喜好等特殊信息。收买这些信息的商家借此对客户进行画像,实施精准营销,会对公民造成信息骚扰。更重要的是,一旦这些信息被用于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问题就严重了。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少人在收到快递后,采取撕碎面单、用笔涂抹等方式隐去重要的个人信息,但仍有很多人缺少安全意识,任由其快递上的个人信息“裸奔”。
快递寄收有多个环节,涉及多方主体,即使消费者在收取快递后做了保护,也无法确保个人信息在电商平台、快递物流等环节不被泄露。因此,要从源头上保护个人信息,需要物流、快递企业采取行动。做法其实很简单:将裸露个人信息的快递面单改为隐藏个人信息的隐私面单。事实上,早在2017年,已经有部分快递企业和快递平台尝试推出隐私面单。有的隐私面单将收件人手机号码中间4位以星号代替,有的隐私面单则不仅不显示手机号码,还隐去了具体地址。快递员在配送时,需使用专门的终端设备扫描包裹条形码,才能读取相关收件人姓名及电话等信息。
不过,隐私面单的推广过程并不顺畅。“卡点”主要有3个。一是用户容易漏选。电商平台及快递企业一般不会直接使用隐私面单,而是提供普通面单和隐私面单两个选项供用户自选,若用户不勾选则默认为普通面单。但许多用户并不知道这一规则,常常被动“默认”普通面单。二是渠道不一,标准不一。在部分快递企业,不同寄送渠道对隐私面单的使用要求和标准不同,导致隐私面单无法生成或生成有误。三是影响配送效率,平台和快递企业积极性不高。平台和快递企业推广隐私面单需要调适专门的软件,还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也会增加配送人员工作量,影响效率,增加成本。数据显示,在推广了5年后,目前隐私面单的日均使用量超过1.5亿单,但这只占到日均快递量的一半左右。
推行隐私面单,让它成为快递业的标配,仅靠相关企业的自觉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制度来保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要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包括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但现行相关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强制快递平台使用隐私面单。因此,需要尽快出台针对快递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的法规标准,进一步明确寄递企业面单信息去标识化的责任,为隐私面单提供细致、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同时,还需要作好相关宣传,让一线快递员和广大群众知晓隐私面单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功能,提升一线网点、快递业对隐私面单的接受和认可度。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