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治理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行动。治理的方向有二,一是尽量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二是寻找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后一方向更具根本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塑料替代品。在已经进入塑料替代品目录的生物材料中,竹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谓“天选之材”。
竹产业人士表示,竹子用途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可以更好满足各类替代需求;竹子一次种植、多年收获、永续利用,其生长过程吸收碳,通过加工成产品储存碳,助力实现碳中和;竹制品使用后可实现迅速、完全、自然地无害化降解,同时节约垃圾处理成本。此外,种竹、用竹还能起到美化环境、增收致富、发展经济的作用。
正是因为竹子全生命周期都能保持固碳作用和低碳水平,许多国家把“以竹代塑”作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首选方案。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种植面积、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创新发展,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目前,我国竹子循环产业链已经形成10个领域超过1万种产品,竹产业总产值在2020年已近32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2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丰富的竹类资源和较好的竹产业基础,为推行“以竹代塑”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迈开“以竹代塑”的步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竹种、竹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还比较低,50%左右的竹林低产低效,95%以上的丛生竹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整体竹产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竹子的功能价值未得充分开发,市面上竹制品质量良莠不齐,竹制品消费市场亟待进一步拓展。
解决这些问题,第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把“以竹代塑”上升为国家行动,尽快完善顶层设计。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将竹资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各地方应出台推进“以竹代塑”专项工作方案,与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对接。探索竹制品替代塑料技术与方案,加大相关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以竹代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竹产业科技、资金、应用、市场等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下沉生产一线,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操经验的“制竹人”,夯实竹产业科技基础。
市场由需求驱动,需求是市场的基础。推进“以竹代塑”不断深入,最根本的是将其转化为市场行为,形成市场需求。目前,市面上的竹制品价格并不便宜,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其作为塑料替代品的成本较高,因而缺少购买使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协助竹制品相关企业进行融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流水线终端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竹制品生产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研发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价廉物美的竹制品。市场监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完善竹制品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把好竹制品质量安全关,防止假冒伪劣竹制品淆乱市场。
绿色发展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推广“以竹代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在完善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规划的同时,还要加强竹文化、竹工艺的宣传,助推健康消费理念转型,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社会公众要知竹懂竹、爱竹用竹,让“以竹代塑”成为行动自觉。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