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中科院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我国GDP增速为6.0%左右。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投资、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3.5、1.5和1.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同比名义增速为4.1%~5.0%,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凸显,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11年(2011年~2021年)保持在50%以上。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如何切实扩大内需,这是个关键问题。
前不久出台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把“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放在扩大内需各项举措中的首要位置,突出了促进消费的引领性和重要性,强调了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的需求增长要以消费为出发点。如何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供给质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必须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多年来,围绕提高供给质量,我国直面市场需求和群众关切,着力打通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堵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质量难点,化解一批民生消费领域质量痛点,推动产业体系加快优化升级,优质产品、工程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力增强。但同时要看到,我国供给质量总体水平仍然滞后于发展需要,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等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供给与新兴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导致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出现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解决。具体而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应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出创新产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优化区域产业产能布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分工协作格局;优化石化化工、钢铁等重要基础性产业规划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提升价值链,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支持智能制造、流程再造等领域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
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健全完善全国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完善制造业高端化标准体系,动态调整消费品安全标准,健全旅游、养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标准体系,优化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质量分级,稳步提高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完善质量认证采信机制,加快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实施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促进品质消费;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中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国货精品,增强全社会品牌发展意识,在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中培育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中国质量报》【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