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礼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又有两起食品安全事件登上网络热搜。一个是“娃哈哈被爆八宝粥发黑长毛”,另一个是“广东一餐厅被爆水壶里爬出蟑螂”。可以说,两个热搜,一个比一个更让人“心里发紧、头皮发麻”。
但在两个热搜之下,笔者却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后一起事件中,绝大多数消费者众怒难息。但在前一起事件中,却有很多消费者为商家“叫屈”——因为很多人看到发黑长毛的八宝粥盖子似乎有损坏,以至于大家觉得“真要是罐子破了,坏了才正常,要是这样还不坏,那得放多少防腐剂”。
诚然,在商家出面发声解释,以及市场监管部门正式发布调查结果前,上述两起事件的真实情况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食品安全的高压线不能触碰,如果真的涉及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情况,不论是因为主观故意还是客观不慎,商家都该受到法律惩处。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法治建设之快、政策措施之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落实“四个最严”,持续完善法律规章,对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下“猛药”、出“重拳”;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但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到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的极大提升,比如食品消费更加科学、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更加理性、识假辨劣能力更强、消费维权更加依法依规等,成为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强消费者的食安教育,提升其食育素养,应该成为更好保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筑牢全社会食品安全防线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教育方面,深圳市有关部门近期联合制定的《食育课程实施规范》《食育教材编写规范》《食育实践活动实施指南》《食育试点学校评价规范》《食育学习评价指南》5项团体标准获批发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指出,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个“全”的部署,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更高标准的工作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增强食品安全科普高质量供给能力,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教育、检验检测等机构下更大力气来加强的工作之一。比如,通过教育引导消费者如何科学选购食品、怎么食用更加营养健康、如何更好保障自身食品安全权益等,正确树立“大食品观”“大健康观”,更好建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享受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质量报》